小学数学练习的新认识、新对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练习的新认识、...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练...

小学数学练习的新认识、新对策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练习的新认识、新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练习的新认识、新对策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课改新形势下,怎样重新认识练习的功能,使练习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练习的几种现象

现象一:忽视基本练习。

一位教师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时,通过迁移类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学生归纳、总结读数方法之后,教师随即进行了一个集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练习──幸运组数大抽奖:

要求:(1)用数字卡片0、0、0、1、2、3、4任意组成一个七位数,贴在卡纸上。

(2)注意:所组成的数中0的读法不同,奖项也会不同。

兑奖标准:三等奖──一个“0”也不读;

二等奖──只读出一个“0”;

一等奖──只读出两个“0”;

特等奖──读出三个“0”。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很快组好了七位数,但在兑奖时却出现了问题,真正拿到奖品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好多学生能组出数但读错了。

现象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形式不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

学习完8、9的组成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9的组成,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练习:将1~8八张数字卡片发给班里的八个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学生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和×组成9。然后,两个学生手拉手跳一圈。

为了练习几句“组成”,学生要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前,还要记住比“组成”更难记忆的程序,而且真正参与的只有八位学生,这样的练习收效究竟有多大?

一位教师在进入练习这一环节时精心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场景,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经过小朋友的努力,我们进入了数学乐园!”这时有个学生低声说:“唉,又开始做题了。”

现象三:机械重复,不能联系生活实际深挖练习内涵。

三年级学习了“数学广角”(排列组合)后,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

在做题时,有个学生说:“从儿童乐园到猴山,走下面这条路最近。”教师示意他安静:“仔细看要求,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一共有多少条路线?”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对练习进行重新认识。

二、对练习的再认识

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一道练习题,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练习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练习是学生自我激励、获得成功的载体。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中不要仅仅以完成练习为目标,对一部分练习可以设置适度的障碍,或将练习进一步深化、拓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并给予学生意志与情感的鼓励,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苦思的快乐”,激发出潜在的意志力量,这种受挫后的成功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信心。

练习是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练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他们在数学实践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独特的观点,不正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吗?好的练习,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载体。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做练习、做习题,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的“问题”是指没有现成的合适程序,必须经过尝试才能解决的。我们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练习应该既包括传统“习题”的意义,又有新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计算50÷6,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计算题,而若将题目改为:有50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老师,准备怎样租船?此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的,它涉及的思维、心理活动范围较广。租船的方案有很多,可以从省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还可以从对大、小船的喜欢角度考虑等等。在寻求这一解题途径中需要学生判断与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练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练习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讲究层次性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练习要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考虑多次反馈、适当延伸。应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目的去练习。学生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练习必须有阶梯性、讲究层次,这样才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结合,在练习中自然地形成“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有目的、有坡度、有层次的多样化训练题目,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练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策略来解题,促进学习经验的内化,使学习经验上升为学习策略。

(二)练习应内容与形式并举,形式要为目的服务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手段。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尽管如此,练习毕竟只是教学的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做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形式主义。

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练习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先出示了六道基本练习,因形式不同,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说: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夺红花的游戏,好吗?(出示6道题,每道的答案处贴着一朵红花)想得到红花吗?只要你做对了,红花就属于你。如果不想出错,那该怎么办?好多学生都说:“那我们先练一练吧。教室里立刻响起学生口算的声音。到后面个别回答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响应,而且回答都是那么准确和自信。

“练一练”,多么朴实而有效的方法呀,既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又给后面夺红花做好了铺垫,那些自信而准确的回答,不正体现了学生成功的喜悦吗?另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法”巩固练习时采取了以下游戏形式:

教师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数。学生认真写起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做个游戏,你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概念来说一句话,其余的同学算一算他完成了几个。”学生顿觉有趣,积极参与后,回答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学生说:“我已经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说:“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说:“我还剩50%没完成。”有的学生说:“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了。”

把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融入游戏中,不留痕迹,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对百分数的深刻理解。这两个“练习”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得到了发展。

(三)练习应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区分“练习”与“问题”,甚至忽略了“问题”独特的教育价值,使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脱离。学生难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一间客厅长5.5米,宽4.3米。若要在房间里铺木地板,选用长0.45米、宽0.10米的木材来铺,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木板?这道题用常规的“房间面积÷砖块面积=块数”来解答显然就不太合适。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实际背景,或者本来就源于生活实际。作为单纯的练习可以套用模型公式,作为实际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从美观角度出发,要尽可能少拼接,同时要尽可能少浪费,还要考虑房间的走向等等。

(四)应充分挖掘练习内涵,丰富教学资源

实验年级的教师总是认为教材中的练习太少,其实,只要深挖练习内涵,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一是进行数学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练习有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训练技能,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八”时,有这样的练习设计:

看卡片口算(全班学生参与,用手势表示结果):

14-8=,  12-8=,  11-8=,  10-8=。

17-8=,  13-8=,  16-8=,  15-8=。

计算后,教师把算式及答案随意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算式进行适当的排列,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是加强开放性,让学生主动探索与自我发现。开放性习题的特点是探索性和发展性,答案不绝对标准化,问题的解决策略不具有常规性。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索的机会,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

在学完表内乘除法后,教师设计了“小小文具店”这一活动:展示一个文具店的情境,有各种文具,每种文具都有单价及序号、名称。一开始,让学生自由选购,并算出自己买的文具要用多少钱。接着,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给你50元,请选购一套文具。”

开放题有很多优点,经常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创新意识。但引进开放题不应流于形式,脱离教学内容盲目“开放”。如果将“开放性”蜕变为“随意性”,那就与数学的精神背道而驰了。开放题,应该用开放的思想来引领,恰如其分、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所用,为学生发展所用。

三是使之生活化,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我们知道数学应该有数学味。但是,我们对数学味的理解不能太狭隘。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数学情感与态度也是数学。再以三年级“数学广角”为例,在学生想到多种走法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去游园,你会走哪条路呢?可以想到学生的回答会是非常精彩的。有从路的远近来考虑,有从游览景点的多少来考虑。表现出的是与个人经验有关的独特的见解,真正达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