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9
收藏
纵观今年文理试卷,有两个特点:1、试卷整体难度较前几年有所提升 2、文理试题差别变大。五道大题保持往年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函数、解析几何和数列模式,顺序有所调整。理科方面,函数题时隔多年重返压轴题,难度很大;文科方面,保持数列压轴、考察数列的基本性质和常规方法,最后一问分情况讨论,思维、计算能力要求较高。
立体几何方面,文理科两题毫无关联。难度均较低,属于送分题。理科题目第一小问是证明四点共面,需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纯几何证明的训练,降低对空间向量的依赖性。由于上海高考文理合卷的大方向,还应该加强对于空间体体积、表面积以及旋转体的相关训练。
三角函数方面(文21、理20),文理科题目完全相同,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问题,出题角度与14年相似。第一问,考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的使用;第二问,着重考察学生对应用问题的数学转化,以及分段函数的最值讨论问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且比较容易上手,但分析过程需要全面,且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要求。16年复习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对三角函数相关公式、运算、性质以及解三角形方面的训练,兼顾相关应用问题零点、最值的讨论与计算。
解析几何方面(文22、理21),文理科题目背景相同,出题角度相似,具体题目有所差异,文科最后一小问难度超过理科。题目考察椭圆与两条过原点直线相交后,形成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问题,以及斜率乘积与面积的关系问题。文理第一问都比较基础,属于送分题;文科第二问是非常常规的圆锥曲线与直线成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思路简单但有一定的运算要求;文科第三问与理科第二问题型设置基本相似,可能为了难度的梯度考虑,文科难于理科。且理科可用“参数方程”手段化繁为简。16年备考过程中,需加强对于圆锥曲线本质的理解,加强解析几何双动点甚至多动点模型的训练和研究,进一步提升运算、消参的能力,杜绝处理解析几何过程中,只用韦达定理的狭隘思路。
数列方面(文23、理22),文理科前两问完全相同,第一问送分题,基本人人都会;第二问,考察利用基本的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证明相关结论,但由于是证明题,不容易想到从何下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对数列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文理科第三问,是“求满足某些条件的数列的参数取值范围”问题,此类题目前几年非常常见,一二模考中也大量涉及,此类题目变化较多,对于学生要求很高,需要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基本功。复习过程中,在深刻理解、领悟等差、等比基本数列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由等差等比数列运算或叠加形成的复杂数列,提高对于数列本质的理解,加强对于数列与函数关系的思考。
5.1.2 垂线教案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教案
8.2 消元(2)教案
9.1.2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性质(1)教案
日历中的方程教案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3) 教案
四季交响曲教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
100万有多大教案
10.1 平方根(1)教案
认识三角形(1)教案
认识三角形(2)教案
认识百万分之一教案
游戏公平吗(2)教案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案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
《一定能摸到黄球吗?》 教案
经典数学小百科知识:伯尔纳,J.D.
“有序数对”课堂教学纪实及反思 教案
精编初三《用频率估计概率》知识点梳理:数学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案
10.1 平方根(3)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4.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6.1.1有序数对教案
课外数学百科知识之解释结构模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