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评价卡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⑴结合讲成语故事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⑵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得出自己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方法;
⑶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⑷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由好的服装=好的布料+好的式样+好的工艺联想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材内容+好的呈现形式+好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造自己的吸引子,先声夺人。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本节课我由一个源于围棋的成语故事引入,巧妙地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融于其中,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
二、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渔场,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三、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评价,不断调整自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本节课结束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评价卡,让学生简单反思自己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出示卡片)专心致志
师:大家知道成语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吗?关于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2、(电脑呈现下围棋画面)教师讲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师:大约战国初期,有位名叫弈秋的人特别喜欢下围棋。由于棋术高明,当时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跟他学棋。其中有两个孩子特别聪明,一个六岁,已经会计算棋盘的总交叉点数,听老师讲棋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秋老师给他取名叫弈实;另一个孩子八岁,志向远大,决心要成为象秋老师一样的大国手,秋老师给他取名叫弈虚。开始讲课时,实和虚都能够认真地听讲,掌握了围棋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下棋的基本着法。一段时间后,弈虚因为水平比弈实高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小尾巴翘了起来,听讲的时候不用心,心里想着会飞来鸿鹄,自己可以拿弓箭把它射下来。不久,弈实的水平大大地超过了弈虚。
师: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下围棋时要专心,要不然就学不到真本领。
师:是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弈实六岁时就已经会计算棋盘的总交叉点数,
那大家会计算吗?
(电脑呈现棋盘图,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而成。)
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1919
4、猜一猜:
⑴学生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个交叉点,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
生:因为1920 2020=400 所以大约有400个。
⑵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说明你猜测的数较正确?学生说出需要计算1919=?
二、展开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独立思考2分钟,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计算1919=?
2、梳理思路,小组合作交流
师:刚才很多同学不止用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接下来,请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在交流中有两个要求:⑴请你注意听小组内每位同学的意见、方法;⑵小组长每人发一张活动记录卡,请你边听边记下你们小组的活动情况。下面开始交流。
3、整理成果,全班汇报
⑴各小组长派代表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⑵小组代表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①我们组的方法是:1910=190 199=171 190﹢171=361
②19+19++19=361(19个19相加)
③我们组是把1919看成2019,2019=380,再从380中减去19,380-19=361
④列竖式: 1 9
1 9
1 7 1
1 9
3 6 1
⑤我们组也是用竖式计算,但结果不同。
1 9
1 9
9 1
1 9
2 7 1
(揭示矛盾,突破进位这一教学难点。)
4、反思各种计算方法。
⑴教师提问:还有不同算法吗?那我们先来看这两个竖式计算: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你对他们的方法有什么疑问吗?
①学生当小记者对用竖式计算组的同学进行现场采访,重点讲清进位8。
②师:同学们,智慧宝宝刚才也听到了大家精彩的发言,我了奖励大家,下面他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电脑随录音逐一动态显示画面)
附:录音内容
数字妈妈有一对非常可爱的双包胎姐妹。有一天,数字姐姐19来到草地上,看到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坐下来欣赏起来,这时,数字妹妹19也来到这里,也被这景色吸引住了,她想坐下来和姐姐一起欣赏,可是究竟坐哪儿呢?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提醒她说:我的1是十位,9是个位。妹妹高兴地说:噢,我知道了,我们应相同数位对齐。突然,9和9说话了,对不起,我们坐不下了。我们相乘满十了,要向前进8。她们的前一位友好地收下了各自的新朋友。
学生主动学习,肯定来自于内部需求;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主体参与。因此,课堂伊始,我先创设讲成语故事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然后从故事中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使自主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在短时间内就将学生的注意引内容,让他全身心地走进数学的门槛。
学生间出现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在独立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教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接着,小组内每一个同学讲述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
学生当小记者采访用竖式计算的小组,向他们提出自己还不清楚的问题,这样就把单向的言说,变成了多向的对话。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也解决进位这个教学难点。
数字姐妹赏春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数字拟人化,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他们在静心聆听故事中小数字对话的同时,使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而且不容易忘却。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美台中心学校 王小军
本节课是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65页例题2的笔算乘法,重点讲解19乘19的竖式,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进位的乘法计算格式。
从本节课看学生参与积极,学习的兴趣较浓。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多位数乘以位数,本学期前一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有了这个基础。因此,本节课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算一算,说一说,想通过让学生动脑思考、计算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让学生计算1919时,我是有意识的安排三个学生到黑板算(典型算法),让学生观察讨论,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就突破了进位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完这个例题后,我出了3题填一填,分层练习,学生填完后并说出计算的方法,目的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去感悟,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都能填得出,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看,结果了现有部分学生对笔算方法不熟,尤其是在做第二层计算时就乱写了,例如:
4 5 6 3
3 4 5 2
1 8 0 1 2 6
2 7 3 5
4 5 0 4 7 6
第一题学生当乘到十位上的数时,却是用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加上进位的数2得7,再用5-3得2。第二题是用十位上的数和个位相乘后,再用进位的数和个位相乘。这些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我真不明白。
课后对这堂课进行反思,我想如果在讲完例1后,再叫几名学习没那么好的同学讲述一下笔算顺序,然后出一组改错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总结出笔算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口述的过程中对笔算乘法的算理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掌握笔算方法。学生在巩固训练中失误可能会更少,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教案
平移变换学案
图形的平移(1)(总第4课时)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整式的加减(二)学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全章导学案
整式的除法教案
整式的除法(第1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学案
认识三角形(1)(总第6课时)教案
图形和变换复习学案
整式的加减(2)教案
正数和负数
七年级下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学案
同底数幂的除法(2)教案
整式的加减(一)学案
图形的平移(2)(总第5课时)教案
整式学案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总第2课时)教案
同底数幂的除法(1)教案
同底数幂的乘法学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2)教案
数学活动拼图公式学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案
生活中的轴对称导学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1)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