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青岛版《热...

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及自主练习。

【教材分析】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及学习图形的变换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轴对称图形若干,作业纸。

【学具准备】

剪刀、彩纸,轴对称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初识对称

1.欣赏图片,初次感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照片,你们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课件,有建筑、脸谱、剪纸等配乐欣赏)。

2.观察交流,直观感知

师: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太美了。生:真漂亮。(指两三个)

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会有哪些发现?学生观察,然后同位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

有的孩子能直接说出对称,但是他们说不出对称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引导。

师:你真棒!你都知道对称了。那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片的两边怎么样啊?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的特点。

3.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特别了不起!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大小一样,形状一样,我们就说这些物体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对称的知识。(板书:对称)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很多很多。请你动脑筋,想一想,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1:蜻蜓

生2:蝴蝶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中有些是对称的,有些不是对称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理念:数学根系生活,用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配上多媒体的动感演示,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出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体验,建构对称

(1)课件抽象: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物体对称的美,大家想一想,如果把上面的物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好,请看大屏幕,(课件抽象出物体的平面图)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画下来,就成了几个平面图形,请你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对称吗?(对称)

(2)动手验证:大家想的对不对呢,请你拿出学具图形(蝴蝶、树叶和风筝),选一个或两个动手折一折,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同位互相交流。

(3)展示感悟

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

生1:把蝴蝶图形两边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图形两边是一样的。

师:哦,他是这样对折,然后发现两边完全一样。还有谁也是折的这个图形,也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2:我这样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

师:你说的很完整。其他的两个图形,谁想来说说?

生3:我把树叶图形这样对折,然后发现两边完全一样。

生4:我把飞机图形这样对折,然后发现两边完全一样。

师: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呢?我们来看看小电脑是怎样演示的。

课件演示蝴蝶、树叶和飞机对折、完全重合。

(4)建构对称

师:像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一样,把一个图形对折后,(板书:对折)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完全一样,不多也不少,就叫做完全重合。(注意手势及语言,板书:完全重合)

师:大家看一看,手中的图形对折后是不是完全重合了?(是的),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补充板书:轴对称图形)

再找学生完整地说自己手中的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同位互相说。

2.认识对称轴

(1)师:把刚才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中间有一条线

生: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图形对折后,会留下一条折痕,我们就把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 (2)画对称轴

师示范:画对称轴时,用尺子画,一般画点划线。注意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轴对称图形,用直尺画出它的对称轴,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展示一个学生画的,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同位互相检查一下。

3.归纳总结,提炼策略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的方法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

4.巩固应用,识别判断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找一找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6个图形)

师:和你的同位商量商量。

生:我认为1号、3号、5号和6号是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选2号和4号呢?

生:这样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师:请你到前面来折给大家看看。

生边折边说。

师:那老师这样折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这样呢?

生:也不行。

师:看来无论怎样折,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这说明2号就不是轴对称图形。4号也是这样。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参悟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对折,和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突破完全重合的教学重点,进而使学生悟出对折与完全重合的内在联系,为下一步学生辨对称、做对称打下基础。】

5.深化认识,辨析拓展

师:同学们说这四个是轴对称图形,也只是大家的猜测。那大家猜的到底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验证一下。如果是,它又有几个对称轴呢?

课件出示4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五角星)

小组合作,动手验证。

(1)这两个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来验证一下。

(2)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说的对不对呢?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并研究 一下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经过你的验证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师:请你到前面来验证给大家看看。

生:我这样折行,这样折也行。

师:那老师这样折行吗?(师对角折)

生:不行。

师:那这样折呢?(师对角折)

生:也不行。

师:看来长方形的对称轴只有几条?

生:2条。

师: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是。它有4条对称轴。我除了这样两种折法,还有对角折两种折法。

师:5号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

生:1条。

师:五角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

生:是,它有5条对称轴.(生到前面动手折给大家看)

【设计理念:深刻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明确了解对称轴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深化感知

1.连一连。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我们一起来做个连一连的游戏。(课件出示连线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看上面的图形是从下面的那张纸上剪下来的。想一想,想好了请打开书做在书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同学做的。他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看看你的同位做对了吗。

2.猜一猜。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想不想玩?

生:想。

课件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有数字、汉字、图案等。

调动积极性,抢答。找一两个学生说怎么猜出来的。

3.应用对称。

同学们真棒,动动小手就创造出了一个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不仅很美,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蕴含着一些科学道理。一起来听听吧。

课件播放对称的科学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课堂实录及反思 4.实践创作。

师:我们今天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想。

师:那就请你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可以折一折、剪一剪。

(学生剪纸、折纸、撕纸都可以)

学生创作活动。

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做数学的理念,把做对称安排在识对称之后,正是用学生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学到的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尝试做对称的种种体会中,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体验,也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关于对称的现象和对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细心观察,找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带到学校和伙伴们交流。希望同学们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孔秀娟老师反思说课】

自8月底参加远程研修以来,在专家们的引领下,通过六个专题的研修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专业知识。尤其是最后的磨课环节,亲身参与磨课,承担磨课执教的任务,更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

从9月中旬接受执教任务开始,到9月30号磨课执教结束,这半个月时间里的经历、收获,怎是几句话就能表达到的。在这里,作为一位数学教学道路上的年轻教师,我很感谢远程研修这个平台给了我历练的机会,感谢刘主任、王老师的亲临指导,感谢全组老师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张婷老师,她不是我们研修小组的成员,但从确定课题开始到最后执教,她全程参与,给予指导和帮助。大家的辛苦付出,让我感觉我们是一个紧紧抱在一起的、真正磨课的团队。

我们研修小组确定的磨课课题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接到执教任务后,我先是钻研教材、参考教参,自己认真备课。第一次备课没有利用教材中的热闹的民俗节这一资源,通过猜一猜来导入新课。在试教后,这种设计引起了大家的质疑,完全抛开教材的资源来这样设计是否合理?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什么?尤其是刘主任和王老师的评析,给我们指引了方向。都说备课之前首先要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我一开始也是努力做到这一点,但看来我还是没有吃透教材。在全组老师和张婷老师与我们一起共同奋战、齐心协力下,我们根据教材的编排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对课件进行修改加工。这节课,需要用到的学具、教具很多,做起来很麻烦。我们组里的老师,除了跟着听课评课,还得帮着做学具,有时晚上加班到很晚,有时中午不回家,一剪子一剪子的剪出必须是两边对称中间还没有折痕的图形,费时、费劲、费心。到最后,张婷老师和组内老师反复推敲、几经斟酌,几乎是细致到每一句话该怎么说,某一个图形是否能用,某一个知识点该处理到什么程度总之,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老师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老师们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老师们把我教材的深度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魅力,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意义,每一次总结就更有它的价值所在。当上完一节课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各有所得。经过磨课,我感触颇多,收获颇丰。经过磨课,我感到自身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很久以来我一直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能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次磨课,让我找到了答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清晰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对小学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认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提升驾驭课堂技能。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在本次磨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足。在课堂中,不能让教师思维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要增强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能力。我们在课堂讲解、提问、组织讨论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视野有时比教师开阔,常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具备灵活地运用知识、机智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锤炼学科专业素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很严密的学科。数学语言必须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

在本节课的试教中,我的一些语言缺乏规范性、完整性。而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脑子里要时刻有着规范性、严谨性的一种意识。

四、建构科学师生关系。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态度好比阳光,儿童的愉快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站在讲台上应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班的每一位学生。而这节课由于我自己太紧张,所以师生之间就少了一份亲密,以至于课堂显得有些死板。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亲和的态度、适当的肢体语言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揣摩,不断实践,不断提升的地方。

总之,经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我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教学能力才会有不断的提升。我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梦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