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十几减8讲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十几减8讲课教案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布置作业。
课后小记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4的认识及相关的加减法》相关资料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相关资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乘加、乘减》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玩具》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课后反思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制)一上《走进花果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玩具》教学反思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一上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玩具》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小猫钓鱼》说课稿
新目标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练习题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七巧板》练习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同步练习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反思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同步练习
青岛版(五年制)一上《走进花果山》教学实录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10》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年制)数学一上《妈妈的小帮手》单元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课后反思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