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8
收藏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二、新知学习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2)(3)。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思考:与第(1)题比,(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5.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三个题的联系与区别,请观察板书,想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6.根据回答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因数?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3.展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总结
1.板书课题
2.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除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四、巩固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3、4题。
2013届青年教师第四期培训反思经典
小学数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之新教师培训心得反思
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
2013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小学教学方法总结及经验交流
定海区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
2014年10月22日随笔:对于数学教学的喜乐
不放弃师德题材一名教师的感悟
新教师指导计划
优秀老师视频讲座有感
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感悟反思
小学第一次双指导培训反思廷佐小学
2013届新教师18日培训反思范文
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舟山第四期青年教师培训体会
小学数学三年级新教材使用初期感触随笔一篇
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考试前复习模式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在
如何了解学生,做智慧型教师
好的指导,加速我们的成长--新教师培训反思
2014年新教师第四次培训反思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数学吧搜集整理
肯定与爱教师感悟美文
以学生为起点,智简课堂的必要性
教师随笔:小学四年级数学培优辅差工作小结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范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师培优辅差工作总结
“爱”的名义,太沉重《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