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收藏
教后记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到9这么说,伤心地哭了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的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数字1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啊? (板书10)它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板书课题《10的认识》。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体吗?学生发现手指和脚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户师10扇;眼保健操上的头像是10个等等,训练用10来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我只是追问:为什么只写5组就可以了?学生思考后会说:另外4组是左右交换了位置。只需要记住5组就可以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教案1
平方差公式导学案
角的平分线导学案1
可能性的大小学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导学案
反证法与放缩法课件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试卷1
平行四边形学案1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教案5
矩形、菱形、正方形学案2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案
多边形内角和导学案
公式法教学设计1
矩形、菱形、正方形学案1
整式除法导学案2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2
分式的基本性质学案2
整式除法导学案1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教案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3
分式的乘除学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卷2
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学案
分式方程教案设计2
角的平分线导学案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教案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学案
参数方程的概念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