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收藏
教后记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到9这么说,伤心地哭了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的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数字1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啊? (板书10)它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板书课题《10的认识》。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体吗?学生发现手指和脚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户师10扇;眼保健操上的头像是10个等等,训练用10来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我只是追问:为什么只写5组就可以了?学生思考后会说:另外4组是左右交换了位置。只需要记住5组就可以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8.2.1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5.1.2垂线课件两课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7.1.3三角形的稳定性线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7.4镶嵌课件
新人教版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7.4课题学习镶嵌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7.3.1多边形课件及教案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7.1.1三角形的边课件
新人教七下7.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7.3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课件新人教版§5.4平移(1)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6.1.2平面直角坐标系(二)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三角形的外角(2)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5.4平移(1)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2)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余角与补角课件
新人教第七章7.4课题学习镶嵌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课件PPT
新人教版七下7.1.1三角形边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5.2.2直线平行的条件课件
新人教七年级下8.1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课件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6.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件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3)
新人教七年下第七章7.2.2三角形外角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特征课件(无点)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7.3探索多边形的内、外角和
课件新人教版七下§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