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收藏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 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够表达、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题卡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5
30+50
40+7
20+40
6+80
13+5
3加5表示什么?30加50表示什么?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创设情境:
(1)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准乘70人是什么意思?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3)同学们说的方案有这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验证这种方案可不可以:
板书:二(1)班和二(2)班, 二(3)班和二(4)班
36 + 30
35 + 34
(4)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5)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30+30=60 ,60+6=66
生2: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6根再摆3捆。最后合计6捆零6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3个珠子,个位上拔6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3个珠子即6个珠子,合起来是66。学生边说边演示。
(6)引导学生明白算理: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具体说明: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发现摆小棒和拨计数器都是要把36和30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为下面竖式这种方法的讲解打好基础。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三)竖式的引出与讲解
1、问:可是我们做题时不能总带着小棒和计数器,那该怎么办?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对于计算方法的思考。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可以借此引出竖式的教学,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的话,由教师直接引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以后会经常用到的方法,竖式。
2、竖式计算的教学
师:以36+30=为例,我们以前经常见到的这种算式又叫横式,在横式下方用竖式计算其结果,请同学们瞪大眼睛看黑板看谁一遍就能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写竖式
师:想想我们刚刚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你认为十位上的3应该写在哪个数的下面?个位上的0又应该写在哪?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结果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了吗?谁能说说竖式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引出板书:相同数位要对齐。
(四)独立完成
35+34
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男女生之间进行比赛(用竖式计算)
男:43+52
女:65+12
投影两名学生写的竖式,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动画演示,找错误。
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找回丢失的数字宝宝,将竖式补充完整
4、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班有26名女同学42名男同学,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谁来说说这种题目怎么算?竖式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
应用题教学要拓宽思路,发展思维
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
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解法与思路(下)
中学数学教育中理念方法探索
小学数学室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怎样学好高中数学新大纲
立体几何CAI课堂教学软件的设计原则
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浅谈数学教学用语的优化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彰显现实性
教会学生如何学好数学
运用“诱导编题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何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习题课教学浅析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评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册教材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快乐教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认知低谷期”的跨越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