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收藏
本周我校正在开张紧张校内公开课活动,正好我校一年级的老师又讲了认识物体这节课,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很好,老师一直本着学生是主体这个原则出发,所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主张人人参与,人人动手,本节课孩子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整个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课堂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所不妥,当然也不是老师故意的,是整个课堂对学生水平把握不好。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把学具进行分类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只顾着在那玩学具盒子,就不注意听老师在说什么。原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们都会,不用多做解释,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出现了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上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说课的时候老师说她后面还有几个活动,和开始的导课遥相呼应,是一个整体,所以有点遗憾。
2、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可能是因为有那么多好玩的学具,像牙膏盒,茶叶盒,魔方,乒乓球等等,还有后面又坐了那么多的老师在听课,所以孩子的注意力老不能集中到老师的身上。所以低年级的课堂必须处理好气氛活跃和纪律乱的矛盾。
3、在第二次小组活动时,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都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软软的,硬硬的,就是回答不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平平的,尖尖的。我觉得在这时非常考验老师的随机应变以及课堂的驾驭能力。
4、板书呈现的内容有点晚,应该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一起呈现,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圆满。
虽然本次的校内公开课才开展了两天,但是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好;虽然每节课都不是很成功,但是在整个活动中每个老师都有所收获,对自己以后的教学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一上数学:《秋游》
北京版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三课时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一上:《分类比较》第一课时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上数学:《小胖过生日》
《比大小、轻重》
一上数学:《加法小练习》
数学一上:《认识>、<和=》
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一上:《认识6、7、8》
数学一上:《分类》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4)
数学一上:《比较》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3)
数学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上数学:《小胖上车》
数学一上:《实践活动(二)》
北京版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一课时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四课时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7、8课时
一上数学:《课间大休息 玩积木》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一上数学:《课间大休息》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六课时
冀教版一上数学:《读写11~20各数》
数学一上:《认识0》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
一上数学:《减法求剩余》
一上数学:《加减混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