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收藏
一、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学校的教学楼大约高30( )。
2、课桌的大约高60( )。
3、黄瓜的长大约是20( )。
4、小明的身高是132( ),也可以说是1( )32( )。
二、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三、看图填一填
铅笔长( )厘米 铁钉长( )厘米
四、实践活动
1、先估测家中地面砖的长与宽(或边长),再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先估测家中的客厅的长与宽(或边长),再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五、智慧树。
1、有两条各长40厘米的纸条,粘贴在一起后长66厘米,粘贴在一起的部分长( )厘米。
2、一只青蛙掉到井里,井深8米,它白天爬上3米,夜里滑下2米,它爬到井口要用( )天。
设计思路: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这次我们设计的这一单元是认识厘米和米,它和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要孩子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因此本次作业设计中,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注重检测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及运用工具,画出具体长度的线段的能力。即作业设计中的第一、二、三题。在第一题的第4题中还帮助学生领会不同长度单位间的转换。在第三题中,第二幅图没有按照常规测量的方法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直尺中,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间隔是1厘米,从而进行正确判断。
二、遵循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作业中设计中的第四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首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和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并运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其实寻找不同测量长度距离的尺子并不困难,但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用的直尺、三角尺或米尺转换到生活中用的卷尺,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意识的转变,或者说数感的转变,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将生活和数学能联系起来的思维习惯。
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让学生尽情的参与活动,去探求知识。同时第五题的智慧树也是一种对课外的延伸、拓展。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发展他们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配方法课件2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课件1
配方法和公式法课件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和面积的比课件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课件
图形的相似课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课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圆内接四边形课件2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课件
因式分解法课件
简单图形的三视图课件
相似多边形课件1
概率的简单应用课件
轴对称变换课件
正多边形课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
复杂图形的三视图课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课件1
事件的可能性课件1
简单事件的概率课件1
比例线段课件1
概率与统计课件
圆周角课件2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1
圆和垂直于弦的直径课件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课件2
图形的位似课件
相似三角形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