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0
收藏
《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甚至有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0以内的加法了。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合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重视加法含义的体会,突显分与和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既是加法计算的依据,又是用加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例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情境,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接着我以提问的方式告诉学生第三句话:一共有多少个?通过一起说一说,大本领的小老师领着说,指名说等环节让学生结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让学生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
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这时我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分与合知识计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让学生自觉地与已经学过的分与合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感悟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拓展学生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第1题我重点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归纳成3只小鸡和 1只母鸡,合起来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来是4只突显加法含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第2题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第3题重点指导几和几合成几的方法来口算,引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因为几和几合成几,所以几加几等于几。练习题从直观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内容,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是我追求的目标,本课将理解加法含义,领悟计算方法作为重点,鼓励学生结合动态情境图体会感悟加法含义,突显分与合的思想学会加法口算。
《频数与频率》参赛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下
沪科版八年级上15.1图形的轴对称(3)课件+教案
10.4平移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下
安徽大顾店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第12章一次函数全单元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上15.1图形的轴对称(2)课件+教案
安徽大顾店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15.1图形的轴对称(2)课件
11.1频数与频率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下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SAS)课件+导学案
12.1函数(1)课件ppt
八年级上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全单元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上15.1图形的轴对称(1)课件+教案
8.2.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课件沪科版七年级下
12.1函数(第1课时)课件ppt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件(共14张PPT)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1.1平面内点的坐标课件(共24张PPT)
10.1相交线课件沪科版七年级下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4.1全等三角形课件+学案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5.1轴对称图形课件(共28张PPT)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HL)课件+导学案
8.5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课件沪科版七年级下
15.4角的平分线(共13张PPT)
沪科版八年级上11.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课件(共24张PPT)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4.1全等三角形课件(共20张PPT)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SSS)课件+导学案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5.4角的平分线课件(共14张PPT)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3.1.1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课件
安徽大顾店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15.3等腰三角形(3)课件
安徽大顾店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15.3等腰三角形(1)课件
第15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复习题课件ppt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13.2命题与证明课件(共31张PPT)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