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3个“度”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3个“...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3个“度”

2010-03-03 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3个“度”

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提到“坡度”、“密度”、“深度”等,对此,也应有我们的共识。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坡度”、“密度”、“深度”,我们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探讨,恰当地掌握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

一、坡度问题。

通常是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一定的坡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坡度过陡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心理上会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坡度过平学生不需要多少思索,难以激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题目与提出的口头问题。

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中,首先复习铺垫,1、投影:几个不同位置放置的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称,指出其中一个角的各部分名称。2、过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其次,采用学具导入,1、小组合作,用三根小棒摆出不同图形。2、师生合作:将三根木棒钉成三成三角形。3、分类:将学生摆出的图形投影,然后分类;抓住其中一类,再揭示课题。这样设计教学坡度,引入三角形,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加强操作,增进合作,激发兴趣。同时渗透分类思想,在分类中体会“围”、“封闭”的含义,为理解定义打下基础。此外,师生合作共同制成的三角形,为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作了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坡度的设计,学生在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时就会产生困难,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上会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练习题的设计也要重视坡度的设计,从引渡练习、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思考练习,逐步提高难度,循序渐进。

二、密度问题。

通常是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时间里,教学内容的多少称之为教学密度。一般地说,要珍惜每一分钟的使用价值,不能浪费时间,密度不宜过低。节奏过慢,显得松驰,学生思维也会随着松驰,情绪会低落下去;密度过高,节奏过快,容易产生“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如同看电视节目,印象不深,识记困难。恰当的做法是“有张有弛”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要做到密度合理不出现冷场现象,就需要教师启发与点拨——“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在学生渴望了解知识的情况下表达思想发生障碍时予以点拨,使其豁然贯通。一般的做法:(1)启发学生抓住数学知识本质属性进行思考。(2)启发学生“就事论理”,进行思考。(3)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

设疑与解惑——“疑”者不想信,或半信半疑,难于确定。“惑”者困惑,迷迷不解之意。我国古代人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用现代的话说,发现疑问才有进步。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创见。一般的做法:(1)利用学生定势心态设疑(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等)。

(2)利用学生平衡心态设疑(如学过加法交换律,出示28+34=24+38让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开展讨论)。(3)利用学生可逆心态设疑(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可是一个数加上它的一半后再减少一半,并不等于原数)。

可见,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所达到的目的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抓住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处于兴奋中。


[page]-->


三、深度问题。

这里所说的深度,不是知识的加深加难,那样就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指对于课本中数学知识理解上的深度,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例如,有位特级教师在教分数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情境,把3个白球,4个红球,2个花球,放在一个集合圈里,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白球占总个数的(),红球占()。然后在圈里添上一个花球,这时白球占(),红球占(),这是由于分母变化了。接着,将圈职的一个花球换成一个白球,再让学生说出白球占()等等。学生在这种游戏性的讨论中领会到分数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变了引起分母的变化,部分变了会引起分子的变化,这虽是一个粗略的数学思想,却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1)运用几何钉板把橡皮筋拉成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2)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变为5分米,求新拉成的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3)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底变为6分米,求新拉成的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4)如果钉板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24平方分米,想一想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能是几分米?(整分米数)通过几何钉板变出许多有趣的题目,从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潜在的寓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高和底是相互联系。

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把握好“度”,精心设计教法,严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愉快。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