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收藏
一次次的检测题,是一次次的进步,也是一次次成绩提高的关键,本文推荐的是期中试卷
1、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 )。
2、计算2.025÷1.47时,先将1.47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使它( ),再将除数2.20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最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3、两个因数的积是29.58,其中一个因数是6.8,另一个因数是( )。
4、一个数的7.2倍是133.2,它的4.8倍是( )。
5、6.64÷6.6的商是(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6、2.05÷0.82=( )÷82 22.78÷3.4=( )÷34
7、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 )的数。
( )×18=49.5 ( )÷3.07=5.8
78÷( )=12 1.5×( )=6.09
8、在○里填上“>”“<”或“=”。
9.8÷0.12○9.8 9.8○9.8÷1.2 6.75÷25○1
7.89÷0.9○1 81÷1.5○54 0.375÷2.4○3.75÷24
9、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7.8□0.5=3.9 7.8□0.5=15.6
本文推荐的是期中试卷,希望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算器》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教案(三)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九)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教案(八)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算器》教案(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教案(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八)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算盘》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算器》教案(十)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算器》教案(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教案(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算器》教案(四)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三)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