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收藏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东京成田机场关闭了30分钟,羽田机场和仙台机场也暂关闭。大约半小时就重新开放。由于日本采用先进防震技术和严格建筑标准,没有房屋倒塌,只有少数房屋受损。回顾1995年神户里氏7.2级地震,造成大约6400人丧生,4人受伤,24.8万处建筑物被毁。我们参观东京的全国地震灾害研究所时看到,几乎日本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今年的地震证明,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经过唐山等特大地震灾害的袭
击之后,我国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应变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经过1991,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袭击之后,我国气象界旱涝、沙尘暴预报准确程度和机理研究,也有了显着的提高。
应变能力与长远规划
诚如中央党校战略室段培君主任接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这些突发事件,不仅让我们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进行反思,也同样在深层的观念上进行反思。给人们带来启示:知情权也是生存权。获取信息才能维持生存,了解信息也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信息误导就是对生命的误导。只有让公众知道实情,公众才会更理智地“万众一心、众智成城”,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月20日是我国迎战非典突发事件的转折点。从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老百姓第一次从正规渠道得知当时北京山雨欲来的严重疫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稳定了局面。坦承失误,吸取教训,群防群控的局面,立刻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在灾难面前,迸发出伟大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
2003年接二连三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对人类绝不会仅仅是损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个警告、一个推动、一个契机。多难兴邦,人类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政府不能没有群众的信任!信息不透明,公众参预不够,决策民主不够,行政的效力和公正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2003年上半年的三次世界性突发事件,再一次证明了信息时代的严酷:谁掌握信息,谁就更加安全,更加富有;谁失去信息,跌进“数字鸿沟”,谁就更加贫穷,难免要被动挨打,甚至授人以柄,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国在信息时代制订《2020年的中国科学和技术长长远规划》,应该与时俱进,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深刻考虑以下关于新的时代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网络的世界里,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领先水平之间的区别已不复存在。国际间的“蝴蝶效应”日益显着。既与国际接轨,又不失本土化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应该成为科技发展与竞争力的核心。应该实事求是,清醒地估计与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具体的差距(总体差距),确定哪些影响国家生存、安全的若干领域,交付科学界研究对策。
长远规划要有预见性,政府要敢于超前决策。要有充分的提前描准量,过份强调眼前的社会经济效益,会令人雾里看花,模糊不清。要花大力气,大投资。不能投机取巧,如果个个妄想“四两拨千斤”!那么只能锦上添花,谁来雪中送炭?
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技术惯性和部门本位主义。从长远着眼,不要怕“秋后算账”。资源、环境、生态、健康问题都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按经典的数、理、化、天、地、生来分片包干来解决问题。要支持学科交叉、融合,要有争议,有监理机制,要把可能带动和多学科发展和产业的一大片的领域疏理出来。反对低层次的重复和单一学科的恶性膨胀,跑马圈地。大家首先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先考虑分蛋糕。不要老想把新兴学科往老学科框架里装,削足适履,机构应不断更新,跟着学科生长点走。
弘扬团队协作精神,激励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探本溯源,开拓创新。提倡奋斗终生的科学献身精神,反对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干扰,和一篇论文定天下,以SCI为目标的不良倾向。
“哪一个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非典”期间,今年四月份全国互联网拨号用户净增85.1万户,达到5067.7万户。SOHO(在家办公一族)和网上购物增加,《空中课堂》等网络教育开通。世界卫生大会5月27日决定,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的所有成员国,成立一个全球性突发疫情工作组,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同时授权世界卫生组织不仅根据政府官方报告,也可综合非官方渠道的相关信息来评估疫情,采取对策。 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由于综合国力有限,捉襟见肘,在20世纪的年代里,面对许多全球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我国科技界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只有少数项目得到领导部门的超前决策,能够列入国家长远科技规划,能够付诸实现,很快取得辉煌成就。我亲身经历了1954年国家12年长远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超前决策,当时组织全国科学家,并借助前苏联的科技力量,大力开展青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黄土高原与大河流域的综合考察,完成了全国1:10万地形图和1:20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测绘,完成了国家、省区系列专题地图集的编制,完成了全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域,动植物志和1:100万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草场系列地图等基础性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建国初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及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地图。也为20世纪建立相应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库打下了基础。1977年科技大会之后,连续制定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我国自己的航天、遥感事业,成功发射了气象、资源,海洋系列卫星,完善了地面台站观测网络系统,开展了以资源与环境为主体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三北防护林,江河洪水灾情监测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面,组织了应用示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航空雷达的研制与沿海城市化的发展与“数字地球”的思潮,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数字省区、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百舸争流,势不可挡,在电力、交通、物流管理,地下管网规划、建设与管理,交通安全与公安、远程教育设施,土地、森林、渔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信息化的进展,缩小了与美、俄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第三世界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的榜样。我国目前大约已有180多个卫星与航空遥感应用机构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拥有理科和工科两类不同的博士点,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球信息科学专业队伍。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整合,正在努力谋求卫星遥感、航空对地观测、卫星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深入探索地学信息图谱与知识发现的新方法;促进网格地图在自然与人文学科中的融合与应用。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数据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储备,临渴挖井,就难免“远水救不了近火”。养兵千日,用在一朝,SARS突发,而我们对这类病毒知之甚少,政府呼吁“依靠科学,防治非典”,科技界感到非常惭愧!只能又一次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与疫病相拼搏!人类应该反思,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是否应该多发挥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在谋求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大的作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数字北京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服务于2008年的奥运,马上移植到非典肺炎的监测与防治系统中,作为跟踪疫病传播快速的路线,部署防治系统,保障物流供应的有效手段,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例子。“国家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研制计划,已经在有关部委和院校的通力合作下诞生,5月上旬建成的疫情实时采集与传输、WebGIS的Internet疫情发布系统,面向决策的模型分析五个子系统,已在北京、在石家庄付诸实施。
应变的能力来自于长期的科学积累和储备。回顾1999年,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组建“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网”(NSF-CNET),在北京设置了6个节点,并与国际第二代因特网互联。如果能够进一步与中国科学院100个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学的节点沟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国性跨部门的研究实验平台,57位院士曾为此提出过建议。又如近期开展的一项重大研究计划是:“以网格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即GRID或E-science,但是,像这样的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是很难得到批准的。基金委信息部常务副主任刘志勇教授承认,提出的申请,大约5-6个项目当中只有一个可能得到批准。
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并不低。例如,当今网络正向宽带、综合、数字与智能方向发展。邮电大学李道本教授发明的移动通信码分多址(CDMA)的方法,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备选方案。众所周知,所有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几乎都受控于美国高通公司的专利,唯独LAS-CDMA系统能独辟蹊径,不受控制而更为优越[10]。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有可能存在10-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为,李道本教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努力,说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垄断,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数字鸿沟”,缩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35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9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8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教案3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6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教案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教案3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6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教案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7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31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3
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案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4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2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25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33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29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3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5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33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30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24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教案2
对数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31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7
2017届中考数学第一轮考点突破复习课件7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5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