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8
收藏
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会数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在教学生如何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时,有不少老师运用了画斜线、数圆圈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而我却运用了数手线的方法,并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人的手掌上有成千上万条手线,尽管每个人的手线形态不一,但是在五指的十四处指关节都有清晰可见的手线。现在,我们将左手(右手执笔)中的十四处手线作一规定:让它们与生活中的14个数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为了能让学生快速找出14个数所对应的手线,其中,要识记
1、
3、
5、
7、
9、
1
1、13所对应的手线,如下图:
例1:计算下面各式:
(1)5+4=?
(2)8-6=?
(1)常用方法解答:先让学生画5个圆,再画4个圆,总共可数出9个圆,故而5+4=9,如下图:
○○○○○○○○○
运用手线解答:伸出左手,先找出5所对应的手线,然后在6所对应的手线上往后数4处手线,这时就落到了9所对应的手线上,故而5+4=9,如下图:
说明:计算加法时,在被加数所对应的后一处手线上开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往后数。
(2)常用方法解答:先让学生画8个圆,再抹去6个圆,还剩2个圆,故而8-6=2,如下图:
○○●●●●●●
运用手线解答:伸出左手,先找出8所对应的手线,然后在7所对应的手线上往前数6处手线,这时落到了2所对应的手线上,故而8-6=2,如下图:
说明:计算减法时,在被减数所对应的前一处手线上开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往前数。
对比解答我们不难发现,用手线计算15以内数的加减法,既省时又省力,速度快,效率高,同时计算过程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便于一年级学生接受、掌握。
由此可见,运用数手线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15以内数的加减。其实,在1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中,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
伸出左手我们不难发现,拇指上的数小于食指上的数,食指上的数小于中指上的数,中指上的数小于无名指上的数,无名指上的数又小于小指上的数。同样,同一根手指上的数,手指端的数又大于手指根部的数。
为了便于说明,特举例如下:
例2:在○内填上“>”、“<”或“=”:
(1)14○12;
(2)7○9。
(1)伸出左手可知,14和12对应的手线都在小指上,因为14对应的手线在小指的指端部,而12对应的手线在小指的指根部,故而14>12。
(2)伸出左手可知,7对应的手线在中指,9对应的手线在无名指,因为无名指上的数大于中指上的数,故而7<9。
例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6115814
分析:伸出左手我们可看出,2在拇指上,5在食指上,6和8在中指上,11在无名指上,14在小指上。而8和6又分居于中指的上、下部,所以2<5<6<8<11<14。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在解答15以内数的加减、大小比较、排列顺序这类题时,让学生熟记左手上的十四处手线所表示的数后,只要一伸左手,就不难达到求解目的。可见,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手线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名师指导:如何在年底前提升高考数学解题能力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平面向量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指导:抓基础要点
2015高考数学解析几何题型复习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解析几何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指导思想和案例分析
2015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立体几何
高考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七大重点
高考高分生经验分享:高三数学复习如何稳步提高
2015名师剖析高考数学易错题及解析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015年名师指导:高考数学复习计划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二次函数
高考状元浅谈高考数学复习心得
2015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重要知识点归纳
2015高考数学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数列前n项
2015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注意知识宽度
2015年最新高考数学复习方法精编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紧盯函数
2015年七大高频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
2015高考理科数学易错题总结
2015高考数学三轮复习指导
2015年高考数学知识点:直线与方程
2015高考倒计时7天:高考数学最后冲刺复习
高考数学冲刺复习指导:高考前复习重在调理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排列、组合和概率
2015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数列
考生必备:精选66个高考数学易错点复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