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
收藏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2013年中考数学图形的变换试题解析,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013年中考数学图形的变换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 (2016福建龙岩4分)左下图所示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
【答案】C。
【考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分析】找到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即可:从上面看易得是一个圆,中间一点。故选C。
2. (2016福建龙岩4分)如图,矩形ABCD中,AB=1,BC=2,把矩形ABCD 绕AB所在直线旋转一
周所得圆柱的侧面积为【 】
A. B. C. D.2
【答案】B。
【考点】矩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
【分析】把矩形ABCD 绕AB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圆柱是以BC=2为底面半径,AB=1为高。所以,它
的侧面积为 。故选B。
3. (2016福建南平4分)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长方体底面是长为4和宽为2的矩形,它的主视图的面积为12,则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
A.16 B.24 C.32 D.48
【答案】B。
【考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分析】由主视图的面积=长高,即高=12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432=24。故选B。
4. (2016福建南平4分)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点E、F分别在边BC、CD上,将AB、AD分别和AE、AF折叠,点B、D恰好都将在点G处,已知BE=1,则EF的长为【 】
A. B. C. D.3
【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C=90,BC=CD=3。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G=BE=1,GF=DF。
设DF=x,则EF=EG+GF=1+x,FC=DC-DF=3-x,EC=BC-BE=3-1=2。
在Rt△EFC中,EF2=EC2+FC2,即(x+1)2=22+(3-x)2,解得: 。
DF= ,EF=1+ 。故选B。
5. (2016福建宁德4分)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图①、图②所示的方式依次对折后,再沿图③中的虚线裁
剪,最后将图④中的纸片打开铺平,所得到的图案是【 】
A. B. C. D.
【答案】B。
【考点】剪纸问题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剪纸方法,进行动手操作,答案就会很直观地呈现,展开得到的图形如选项B中所
示。故选B。
6. (2016福建莆田4分)某几何组合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为同一个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组合体的俯
视图不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分析】∵几何组合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为同一个视图,可以得出此图形是一个球体与立方体组合图形,球在上面,
俯视图中一定有圆,只有C中没有圆,故C错误。故选C。
7. (2016福建厦门3分)图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则这个立体图形是【 】
A.圆锥 B.球 C.圆柱 D.三棱锥
【答案】A。
【考点】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分析】主(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
A、圆锥的三视图分别为三角形,三角形,圆,故选项正确;
B、球的三视图都为圆,故选项错误;
C、圆柱的三视图分别为长方形,长方形,圆,故选项错误;
D、三棱锥的三视图分别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及中心与顶点的连线,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 (2016福建漳州4分)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原正方体中祝的对面是【 】
A.考 B.试 C.顺 D.利
【答案】C。
【考点】正方体的展开,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
【分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所以,你的对面是试,考的对面是利,祝的对面是顺。故选C。
9. (2016福建三明4分)左下图是一个由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
示在该位置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
【答案】B。
【考点】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分析】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由俯视图知该几何体有两排三列两层,故选B。从左面看,上层只有在前排左列有1个小正方形,下层两排都看到1个小正方形。故选B。
10. (2016福建福州4分)如图是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其主视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分析】找到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即可:从正面看,下面一行是横放3个正方体,上面一行中间是一个正方体。故选C。
11. (2016福建泉州3分)下面左图是两个长方体堆积的物体,则这一物体的正视图是【 】.
A. B. C. D.
【答案】A。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分析】从正面看该几何体有两层,下面一层是一个较大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居右是一个较小的矩形。故选A。
二、填空题
1. (2016福建厦门4分)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如果△ABD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E
重合,那么旋转了 ▲ 度.
【答案】60。
【考点】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ABC为等边三角形,AC=AB,CAB=60。
又∵△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E重合,
AB绕点A逆时针旋转了BAC到AC的位置。旋转角为60。
2. (2016福建莆田4分)如图,△ABC是由 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 cm得到,若AC=3cm,则AC
=▲cm.
【答案】1。
【考点】平移的性质。
【分析】∵将△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cm得到△ABC,AA=2cm。
又∵AC=3cm,AC=AC-AA=1cm。
3. (2016福建泉州4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AD=2,将AD绕点A顺时针旋转,当点D落在BC上点D时,则AD= ▲ ,A DB= ▲ .
【答案】2;30。
【考点】旋转的性质,矩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根据旋转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的性质,AD= AD=2。
根据矩形的性质,B=900,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
A DB=300。
三、解答题
1. (2016福建南平14分)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连接AD、DE,且B=C.
(1)由题设条件,请写出三个正确结论:(要求不再添加其他字母和辅助线,找结论过程中添加的字母和辅助线不能出现在结论中,不必证明)
答: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
(2)若B=45,BC=2,当点D在BC上运动时(点D不与B、C重合),
①求CE的最大值;
②若△ADE是等腰三角形,求此时BD的长.
(注意:在第(2)的求解过程中,若有运用(1)中得出的结论,须加以证明)
【答案】解:(1)AB=AC;AED=△ADE∽△ACD。
(2)①∵C,B=45,△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C,DAE=CAD,△ADE∽△ACD。
AD:AC=AE:AD, 。
当AD最小时,AE最小,此时ADBC,AD= BC=1。
AE的最小值为 。CE的最大值= 。
②当AD=AE时,AED=45,DAE=90。
点D与B重合,不合题意舍去。
当EA=ED时,如图1,EAD=1=45。
AD平分BAC,AD垂直平分BC。BD=1。
当DA=DE时,如图2,
∵△ADE∽△ACD,DA:AC=DE:DC。
DC=CA= 。BD=BC-DC=2- 。
综上所述,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BD的长的长为1或2- 。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C;由C,AED=EDC+C得到AED=又由DAE=CA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得到△ADE∽△ACD。
(2)①由C,B=45可得△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 ,由C,DAE=CA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得△ADE∽△ACD,则有AD:AC=AE:AD,即 ,当ADBC,AD最小,此时AE最小,从而由CE=AC-AE得到CE的最大值。
②分当AD=AE,,EA=ED,DA=DE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2. (2016福建宁德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过⊙O上的点C作它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D,D=30.
(1)求A的度数;
(2)过点C作CFAB于点E,交⊙O于点F,CF=43,求弧BC的长度(结果保留 ).
【答案】解:(1)连接OC, ∵CD切⊙O于点C,OCD=90。
∵D=30,COD=60。
∵OA=OC。ACO=30。
(2)∵CF直径AB,CF=43, CE=23。
在Rt△OCE中, 。
弧BC的长度为 。
【考点】切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弧长的计算。
【分析】(1)连接OC,则△OCD是直角三角形,可求出COD的度数;由于A与COD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根据圆周角定理即可求得A的度数。
(2)解Rt△OCE求出即可求出弧BC的长度。
3. (2016福建龙岩12分)如图1,过△ABC的顶点A作高AD,将点A折叠到点D(如图2),这时EF为折痕,且△BED和△CFD都是等腰三角形,再将△BED和△CFD沿它们各自的对称轴EH、FG折叠,使B、C两点都与点D重合,得到一个矩形EFGH(如图3),我们称矩形EFGH为△ABC的边BC上的折合矩形.
(1)若△ABC的面积为6,则折合矩形EFGH的面积为 ;
(2)如图4,已知△ABC,在图4中画出△ABC的边BC上的折合矩形EFGH;
(3)如果△ABC的边BC上的折合矩形EFGH是正方形,且BC=2a,那么,BC边上的高AD= ,正方形EFGH的对角线长为 .
【答案】解:(1)3。
(2)作出的折合矩形EFGH:
(3)2a ; 。
【考点】新定义,折叠问题,矩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1)由折叠对称的性质,知折合矩形EFGH的面积为△ABC的面积的一半,
(2)按题意,作出图形即可。
(3)由如果△ABC的边BC上的折合矩形EFGH是正方形,且BC=2a,那么,正方形边长为a,BC边上的高AD为EFGH边长的两倍2a。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正方形EFGH的对角线长为 。
4. (2016福建龙岩13分)矩形ABCD中,AD=5,AB=3,将矩形ABCD沿某直线折叠,使点A的对
应点A落在线段BC上,再打开得到折痕EF.
(1)当A与B重合时(如图1),EF= ;当折痕EF过点D时(如图2),求线段EF的长;
(2)观察图3和图4,设BA=x,①当x的取值范围是 时,四边形AEAF是菱形;②在①的
条件下,利用图4证明四边形AEAF是菱形.
【答案】解:(1)5。
由折叠(轴对称)性质知AD=AD=5,EAD=900。
在Rt△ADC中,DC=AB=2, 。
AB=BC-AC=5-4=1。
∵EAB+BEA=EAB+FAC=900, BEA=FAC。
又 ∵C=900,Rt△EBA∽Rt△ACF。 ,即
。
在Rt△AEF中, 。
(2)① 。
②证明:由折叠(轴对称)性质知AEF=FEA,AE=AE,AF=AF。
又 ∵AD∥BC,AFE=FEA 。AEF=AFE 。
AE=AF。AE=AE=AF=AF。
四边形AEAF是菱形。
【考点】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分析】(1)根据折叠和矩形的性质,当A与B重合时(如图1),EF= AD=5。
根据折叠和矩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求出AB、AF和FC的长,由Rt△EBA∽Rt△ACF求得 ,在Rt△AEF中,由勾股定理求得EF的长。
(2)①由图3和图4可得,当 时,四边形AEAF是菱形。
②由折叠和矩形的性质,可得AE=AE,AF=AF。由平行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AF。从而AE=AE=AF=AF。根据菱形的判定得四边形AEAF是菱形。
5. (2016福建漳州14分)如图,在 OABC中,点A在x轴上,AOC=60o,OC=4cm.OA=8cm.动
点P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线段OAAB运动;动点Q同时从点O出发,以
acm/s的速度沿线段OCCB运动,其中一点先到达终点B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填空:点C的坐标是(______,______),对角线OB的长度是_______cm;
(2)当a=1时,设△OPQ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当t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
(3)当点P在OA边上,点Q在CB边上时,线段PQ与对角线OB交于点M.若以O、M、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相似,求a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C(2,2 ),OB=4 cm。
(2)①当0
过点Q作QDx轴于点D(如图1),则QD= t。
S= OPQD= t2。
②当4
作QEx轴于点E(如图2),则QE=2 。
S = DPQE= t。
③当8
延长QP交x轴于点F,过点P作PHAF于点H(如图3)。
易证△PBQ与△PAF均为等边三角形,
OF=OA+AP=t,AP=t-8。PH= (t-8)。
= t2 - t (t-8)
=- t2+3 t。
综上所述, 。
∵①②中S随t的增加而增加,
③中 ,S随t的增加而减小,
当t=8时,S最大。
(3)①当△OPM∽△OAB时(如图4),则PQ∥AB。
CQ=OP。
at-4=t,即a=1+ 。 t的取值范围是0
②当△OPM∽△OBA时(如图5),
则 , 即 。OM= 。
又∵QB∥OP,△BQM~△OPM。
,即 。
整理得t-at=2,即a=1- ,t的取值范围是68。
综上所述:a=1+ (0
【考点】动点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如图,过点C、B分别作x的垂线于点M、N,
则在Rt△COM中,由AOC=60o,OC=4,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可求得OM=2,CM=2 ,
C(2,2 )。
由CMNB是矩形和OA=8得BM=2 ,
ON=10,在Rt△OBN中,由勾股定理,得OB=4 。
(2)分0
(3)分△OPM∽△OAB和△OPM∽△OBA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6. (2016福建福州13分)如图①,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 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______,PD=______.
(2) 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
何改变点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的速度;
(3) 如图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
【答案】解:(1) QB=8-2t,PD=43t。
(2) 不存在。理由如下:
在Rt△ABC中,C=90,AC=6,BC=8, AB=10。
∵ PD∥BC, △APD∽△ACB。 ADAB=APAC,即:AD10=t6, AD=53t。
BD=AB-AD=10-53t。
∵ BQ∥DP, 当BQ=DP时,四边形PDBQ是平行四边形。
8-2t=43t,解得:t=125。
当t=125时,PD=43125=165,BD=10-53125=6, DPBD。
PDBQ不能为菱形。
设点Q的速度为每秒v个单位长度,则BQ=8-vt,PD=43t,BD=10-53t。
要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则PD=BD=BQ,
当PD=BD时,即43t=10-53t,解得:t=103。
当PD=BQ时,t=103时,即43103=8-103v,解得:v=1615。
要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点Q的速度为1615单位长度/秒。
(3) 如图,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依题意,可知04。
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3,0);
当t=4时,点M2的坐标为(1,4)。
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
3k+b=0k+b=4,解得:k=-2b=6。
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6。
∵点Q(0,2t),P(6-t,0),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为(6-t2,t)。
把x=6-t2,代入y=-2x+6,得y=-26-t2+6=t。
点M3在直线M1M2上。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即为线段M1M2。
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4,M1N=2。
M1M2=25。
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25单位长度。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一次函数综合题,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 根据题意得:CQ=2t,PA=t,由Rt△ABC中,C=90,AC=6,BC=8,PD∥BC,即可
得tanA= PDPA=BCAC=43,则可求得QB与PD的值。
(2) 易得△APD∽△ACB,即可求得AD与BD的长,由BQ∥DP,可得当BQ=DP时,四边形
PDBQ是平行四边形,即可求得此时DP与BD的长,由DPBD,可判定PDBQ不能为菱形;然后设点Q的速度为每秒v个单位长度,由要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则PD=BD=BQ,列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3) 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线段PQ中点M始末坐标M1和M2,求出直线M1M2的解析式,并证明线段PQ任一中点在直线M1M2上,从而得出线段M1M2即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7. (2016福建泉州12分)已知:A、B、C不在同一直线上.
(1)若点A、B、C均在半径为R的⊙O上,
i)如图一,当A=45时,R=1,求BOC的度数和BC的长度;
ii)如图二,当A为锐角时,求证sin
(2).若定长线段BC的两个端点分别在MAN的两边AM、AN(B、C均与点A不重合)滑动,如图三,当MAN=60,BC=2时,分别作BPAM,CPAN,交点为点P ,试探索: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两点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直角三角形中线性质。
【分析】(1)i)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BOC=2A=90,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BC的长;
ii)作直径CE,则A,CE=2R,利用sinA=sinE= ,得出即可。
(2)首先证明点A、B、P、C都在⊙K上,再利用sinA= ,得出AP= (定值)即可。
查字典数学网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乘法估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亿有多大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年、月、日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口算除法练习课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亿以内数的写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课时)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乘法和除法(3课时)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空间和图形(2课时)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纵向复式条形图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笔算乘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口算乘法的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度量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直线、射线和角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口算乘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七册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笔算乘法的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简单的统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我们去秋游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