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北京版一年...

北京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2016-01-12 收藏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三、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