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5
收藏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课例解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学完基础知识后的一节针对数列求和方法的解题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倒序相加、裂项相消、错位相减等求和法在数列求和中的魅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一般概念,又对等差、等比数列从定义、通项、性质、求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列求和问题重点学习了通过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在推导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分别用到了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上述数列求和方法做深入的研究、应用。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正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 “学力课堂”模式,分为“自学、互学、展学、导学、练学”五个教学环节,五个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顺次递进,而是有机的相互融合。
本节课从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中用到的倒序相加、错位相减求和法引入,从自主探究题组及问题探究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几种常见求和法,并很快进入深层次思维状态。接下来的课堂探究题组、课堂练学题组又更进一步加强几种求和法的应用。
【目标定位】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几种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适用范围。进一步熟悉数列求和的不同呈现形式及解决策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数列几种求和法的探究过程、深化过程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列几种求和法的归纳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发明,一切好的想法和念头都可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感悟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倒序相加、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求和的方法和形式。能将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上述相应模型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建构几种求和方法模型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数列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归纳总结、整合升华(课堂小结,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本节课大家都学习、应用到了哪些数列求和方法?
预设学生情况:并项、分组、倒序相加、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求和法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解决数列求和问题时有什么心得体会?
预设学生情况:1.求数列的和注意方法的选取:关键是看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和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3.建构意识、化归思想的运用;
六、课后练学(课外完成课后练学案和课外探究案)
设计意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强化。
【教有所思】
从课堂模式上讲,本节课采用“学力课堂”模式,力求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努力实现课堂由“教堂”到“学堂”的转变。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师生重组旧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课前“自学”环节有助于教师抓准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将学生的思路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挖掘出来,深化并完善它。学生“互学、展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导学”通过问题精导、设疑,让学生经历几种求和方法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充分落实。“练学”环节设计与本课例具有强关联性的题组进行巩固、强化,让学生实现双基过手扎实。
从学生获得的数学素养上讲,本节内容设计突出了某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学习过程的体验,强化了归纳思想的具体应用。突出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突出了通过观察特殊数列的各项关系或者通项特征,将基本运算、性质的研究推广到一般数列相应问题研究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用已知去研究未知的化归能力。
201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课件
201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主题图、例1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主题图例1、例2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例2、例3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表面积例3、例4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与设计课件
201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绘制校园平面图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画一画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利率例4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应用例6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例1、例2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例3课件
六下比例尺综合练习题课件
201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基本性质例1课件
2015年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应用例4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应用课件
201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课件
2015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应用比例尺的概念、例1课件
2015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图的比较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课件
2015年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反比例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课件
201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课件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变化的量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