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浅谈低年级...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2015-12-04 收藏

随着新课程教学活动要以兴趣为主,以问题为主线,在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不断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讨的主动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教师的教学,逐步向学生积极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的方向转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方法更为难以设定。怎样才能使低年级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而又有实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问题意识,利用直观教具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教学问题,教具是其中的一种,是连接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抽象的桥梁,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的物质基础。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它能起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的效果。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小棒,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小棒,让学生觉得加法的数字多加起来很累人,此时再引入乘法。这样学生就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又如在教:河里有20只鸭子,岸上有9只鸭子,河里上来几只鸭子,河里和岸上就能同样多?学生都错认为20-9=11(只)。如果让学生动手摆两排个数不等的小棒,从中可以发现一排小棒的增加,另一排小棒减少的相互关系,就能马上发现此题的解题关键所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教师选择应用题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那么这些使学生乐于解决的问题来自哪里呢?

1.挖掘丰富多彩的课程素材

可能有不少老师认为教材代表着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多都能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由于地区的差异,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中,增加地方有特色的题材,从而使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如我们在上求相差数问题时,让学生计算墙上星星榜上每个人得的星星的相差数;在上连加问题时,让学生解决小何带了20元要买三样物品,可以怎样买?的问题;因为是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学生会学得非常主动、非常认真。

2.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 5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8支40元。问:老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内容的呈现打破了以往依靠抽象的文字为主的呆板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亲身感悟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

三、从兴趣入手,利用趣味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他们的注意力是感兴趣的、新的内容所吸引,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到更多新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数学问题。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从游戏入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做这样的一个游戏:把30名学生分成三组,每组10名学生,并拿出三份0-9的数字卡片,每组拿一份,每组派一个学生当组长,站在讲台上拿着数字卡片9,每组剩下的9位学生轮流上讲台去跟组长拿的数字卡9组成乘法算式,让其余学生说出两张卡片上数字上的积,时间限在2分钟内,看哪一组说得又对又快又多。通过这个游戏,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可以使这堂课锦上添花,趣味无穷,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实践活动教学

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舞蹈、体育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上经验,是本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当然也不是一定完美的,在实践中还应根据时间、对象等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