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2015-12-04 收藏

现在的教学要求不仅希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更要求在课堂内能随机应变,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各项思维能力。为此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我特别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经常调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知识结构是严密的,在已有的知识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海洋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当学生对思考题有一种畏惧心理,许多学生不愿独立思考,即使在老师指导下把题做出来了,以后再遇到此类题可能还是不会解,每当这种情况,我总是说:同学们,此题并不难,你们一定能解出来的。这样把依赖的路子堵死了。他们不得不动脑子思考解答题。果真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解出来,这时我再加一点指导,他们就记得更扎实些。每当他们自己解出道思考题.就特别兴奋,久而久之,孩子们特别愿意做思考题,还争先恐后地把怎样解的方法讲给我听。再如:在教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练习几道同分母加减法题后,出示一道这样题:1/3+1/2= 2/5。正确吗?为什么?两个分数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直接相加?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看谁能正确地计算?疑问是思考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3/5=6/10=9/15后启发学生:3/5变为6/10,9/15又变为3/5,分子、分母分别是如何变化的?这说明分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后,当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表示想回答问题时,我就让他们先说,有的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又有的说:这个结论不确切,若分子、分母都乘以0,分数就无意义了。 这时我及时点问:怎样才严密呢?更全面呢?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讨论分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拓展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思考体会,交流中产生新问题,就再思考、再交流,反复训练,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都是采取的是满堂灌、填鸭式,学生只管听、只管记就行,而现代教学则要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我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长方形的认识,我就在讲解之前留给学生约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从而建立空间关系。比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放在水里,当钢材从储水桶里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出示题目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不清楚水面下降后,水桶里空出来的容积与钢材体积间的联系这个关键。这时,我通过直观演示,从水桶里取出钢材,水面下降;把钢材放进水桶里,水面又上升。反复地演示边让学生认真观察几次后,并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把获得地直观信息在头脑中进行联想。从而悟出了水桶里空出的容积就是这段钢材的体积。用水桶的底面积乘以下降的高度就是钢材的体积,再根据h=VS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出钢材的长。这样,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终于突破这道题的难关,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明: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占主导地位。因此,只有教师首先建立了动手操作意识,才会指引自己自觉去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动手操作活动。数学课程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自主探索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通过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亲自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的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做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做出结论的题目,尽量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做出结论。对于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没有必要也不能总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结论,推导结论,使学生从中受到一次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思维训练,更不能急着用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一例,说明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方便。教材中的例子不能让学生明显的感觉出来,我没有受教材的限制,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下面一道题: 2/99997777,激趣说: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当学生觉得2与7777相乘比较麻烦时,就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运用了先将7777与 9999约分,然后,再把7和2相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做计算效果好得多。显然,数学课堂教学,大胆放手,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教学民主,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