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教材分析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教材分析

2015-11-11 收藏

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 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二是积木形状规则,便于认识物体特征,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 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 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的(曲)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 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 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

2? 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 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能使表象更清晰、更牢固。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作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 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 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