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收藏
教学内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课本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代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口算。
1+35+44+36+3
3+14-36+29-5
20+155+3065-6062-2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口算加、减法。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
课件演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课件出示主题图,理解题意,引出问题。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那些信息?要我们求什么?
指名回答。
师:要求两辆车一共坐了多少人?应用什么方法?你会列出算式来吗/
生说算式,课件演示:43+31=
2、讨论算法。
师:43+31等于多少,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能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吗?
生:我是用小棒算的,先把整捆的合起来,再把零散的合起来,最后把整捆和零散的合在一起。也就是40+30=70,3+1=4,70+4=74。
(教师结合学生的说法进行课件演示)
师:这是一种很棒的算法!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用计数器算得,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3,然后再在十位上再拨上3个珠子代表30,最后在个位上再拨上1个珠子代表1,最后结果是74。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课件的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列竖式计算。
教师课件示范:
43
+31
强调: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现在怎么算呢?
生:先算3加1。
师:3加1得4,4应该写在哪一位?为什么?
师:我们先算3加1也就是先从个位算起,然后十位上的数怎么办呢?
生:把十位上的数也加起来,算4加3。
师:4加3得7,7应该写在哪一位?为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
3、试一试
刚刚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下面请大家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师课件出示题目:4331。
学生尝试解决,指名同学板演。
交流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有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结。
师: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课件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先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是怎么算得。
3、课件出示第3题。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都计算得很认真,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忙帮检查这4题,哪些竖式列对了,哪些竖式列错了?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交流时,多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4、做击鼓传花游戏。
师把花拿到学生的手里,课件出示敲鼓的声音,学生开始传花,鼓声停后,拿到花的小朋友就上来抽取一张带有题目的卡片,然后解决题目。做对的小朋友给与奖励,做错的小朋友请小老师帮忙,同时给与鼓励。
四、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
浅淡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几大变化
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如何数学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理念
黄冈市2012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统计与概率
初中数学新课改成功的基础
“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
初中数学新课改经验心得交流
黄冈市2012年中考考试说明:空间与图形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引入的新课艺术
2012北京中招加分政策4月底公布
新课标下应有一个新的作业观
新课改 2013年深圳中考科学卷权重加大
对数学新课改的教学见解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问题与思考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初探
走出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误区
初中生考试指导:如何分析试卷
初中数学新课程在农村教学中的活用
2012年北京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构建与实施
初一数学新课标新现象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两个系统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教好数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走进新课程中的几点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中学改革基础型课程实施方式 学生有"个性课表"
加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引导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解析初中数学新课改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