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评课稿》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评课稿》

《评课稿》

2020-05-04 收藏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吴仁平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一课。“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 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像吴老师所说的,烙饼是他喜欢 的最普通也是最寻常的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 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 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 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厨艺,科学的统筹方法,也是课堂教学中一桌丰盛的精神大 餐。我认为这是一节有味道的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味儿。本课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生活情景中。上课伊始,吴老师就展示了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一下子和老师拉近 了距离。接着由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煮鸡蛋入手,煮鸡蛋中用到一起煮的情况就比较节省时 间,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为本节课的“两张一起烙”的知识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对 于最优问题需要的关注节省时间和节约资源做了很好的实例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在学生熟知的生 活情境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感悟、并掌握烙饼的最优方案奠定了基础。通过 这些情境的创设,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蕴含在生活中,它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活。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关注学生认知,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科学”味儿。鉴于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特别是 对抽象的概念、公式、规律等,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公式,根本不会运 用,更不要谈如何去创新。故吴老师注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探究两张饼的优化方案时,让 学生运用“手”作学具,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先是怎样去烙两张饼、四张饼……然 后在探究三张饼,五张饼……让学生亲身体验烙饼最优化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明白什么是同 时烙、什么是交替烙,然后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分析得出烙饼张数与所用时间的关系,烙饼的 张数不同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通过直观生动的体验过程,击破烙三张饼最优化的烙法这一难 点所在。这样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 的规律,而且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先是用手比划两张饼的烙法,接着用于圆片代替饼进行演示,最后用表格整理各项数据总结出结论,遵循了“有物不用图,有图不用 表,有表不用字”的原则,通过调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数学化,数学趣味化。

3.关注教学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人情”味儿。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数字、程序 化的讲解、机械化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言语的沟通,心灵的交融,都会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在吴老师和 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 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 悦,明白了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思考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如:课堂中当学生已经回答出了想要 的结果时,吴老师总会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真能学以致用”、“真能举一反三”、“勇敢的孩 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这些课堂评价和适时的引导,无不体 现了吴老师的学生发展观,也体现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4.强化问题意识,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数学的“魔法”味儿。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 学,其实就是学生、教师、教学资源之间的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并从与他 人的交流碰撞中获益。学数学就是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和提升,并且在学生的 思维发展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本节课在课程的开始老师先鼓励孩子给老师提一个脑筋急转 弯,学生鼓足勇气提出以后,老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机智的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当其他学生 回答出来后,老师再同样给孩子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 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孩子对此辩的不亦乐乎,在争辩中活跃了思维。接着是通过提问“煮一个鸡蛋要5分钟,煮三个鸡蛋要多少分钟?”这不是简单的乘法,利用同时 煮鸡蛋的方法,渗透同时烙饼的方法。三张饼的优化方案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探究烙3 张饼最短时间的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让已经在探究出正确答案的小组来说明9分钟的合理性,而 是先让得出12分钟的小组试错,然后利用正确的小组之间的辩论,使课堂成为了不同思维的战 场,火药味儿十足,孩子在争辩中,优化了方案,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增进了交流。在孩子 的争辩中,吴老师不失时机的通过几个关键性问题:三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使用最佳方案时, 与别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吴老师巧妙的设计了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辨。让学生知道 怎样的策略是节省时间的策略,还知道为什么这是最节省时间的策略。最后,学生在掌握了一次两 张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果最多一次可以烙3张饼的优化方案,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点上通过 自己探究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总之,金无足赤,如果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爱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 和鼓励,就更能反馈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在后续学习中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对“可能”认识的拐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