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收藏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十几减6、5、4、3、2,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时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和十几减6一样,这部分内容不再出现图示,而是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使学生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由“眼观”过渡到“心想”,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几减5、4、3、2包括很多式题,但教材并没有全部列出来,只是通过两个例题的5个式题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中逐渐出现其它式题。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想加算减”、“破十法”等方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
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时,关注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虽然他们在回答中还有些不自信,但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我来说更是高兴。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问题了。比如:小白兔采了蓝蘑菇和花蘑菇共11个,其中蓝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很多学生列出的算式是:5+6=11,想法是蓝蘑菇花蘑菇一共有11个,蓝蘑菇有5个,那么花蘑菇就有6个。所以我在说想法“把总的蘑菇数减去蓝蘑菇的个数就是花蘑菇的个数”时,强调“减去”两字,但是讲来讲去仍有很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作业题中类似的题目继续用加法做。在讲完例题后,我从实际生活中选了一个例子,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说“第一组一共有14个小朋友,其中女生有5人,男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把总的人数减去女生的人数就是男生的人数,用减法做。可还是有学生不理解,于是我只能让他们记住题目中出现的两个数字一定出现在“=”的前面,以防再出现加法的情况。这种方法虽然有点应试的味道,但针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孩子,我又只能采取非常手段了。
北师大版数学《跳伞表演》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国土面积》教学反思
人教版《百分数》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做个百数表》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苏教版《加和减》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课后反思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复习反思
苏教版数学《了解我们自己》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思考题》教学反思
苏教版综合与实践《怎样滚得远》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邮票的张数》教学反思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复习反思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买洗衣机》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数花生》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反思
人教版《统计与广角》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