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收藏
2十几减8、7、6 第四课时
《十几减7、6》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前两部分知识学生学习的比较顺利,掌握的比较好,总结规律稍有困难但在提醒之下能总结出来。鉴于此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就加大了难度,在主题图的出示时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目的是为例5和例6的解决问题做铺垫。结果课堂非常沉闷,学生只有几个同学会提问题,其他同学都沉默不语;在总结减7的规律和减6的规律时,学生更是不知从何考虑,回答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规律也总结的不太顺利。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1、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不妥当的,学生刚开学几天,知识遗忘了很多,连续性不强。提问题也是学生的难点,学生确实感到很困难而无从入手,只能选择沉默。需要经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学会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2、在总结减7的规律和减6的规律时,课件出示的题目太笼统,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是情有可原的,教师应给予适当引导,是学生的观察有的放矢才能更快更好地抓住重点,及时总结出规律。
总之,在备课时多考虑学生情况,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要求,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课》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二十一第4题》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知》公开课教案
第一册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108-109页,练习二十第3-5题》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公开课教案案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知》公开课教案案例
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组成》公开课教案
精选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知》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用数学》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小学上册《有关0减法》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填括号》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数数和认数》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用数学教科书第107页例4,练习二十第1、2题》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十几加减一位数》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不同的规范)》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及练习二十二(整理和复习)》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二十一第1—3题》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8、7、6加几》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优秀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知以及组成》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课文公开课教案实录
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练习课》公开课教案
入学准备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图形的认知公开课教案案例参考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组成》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公开课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公开课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