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1
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 3+2+4=
10+80= 8-5-2=
70-30= 4+1+3=
90-30= 10-3-6=
30+70= 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2、教学例2的连减.板书:80-50-20=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3、比较:整十数的连加、连减与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 9-4-3= 1+3+4= 8-2-6=
20+50+10= 90-40-30= 10+30+40= 80-20-60=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2)同学们前年栽了30棵树,去年栽的和前年同样多,今年又栽了50棵,三年一共栽了多少棵?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函数的应用第一学时
朴实的教学 真实的课堂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
(整数值)随机数(random numbrrs)的产生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正弦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3)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
《圆的标准方程》的说课稿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潮汐问题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案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
《认识比》
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基于APOS理论的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 教学设计(一)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按比例分配》课后反思
圆的标准方程(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3)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