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2019-08-06 收藏

五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新知识点

1.认、读、写6~10各数, 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1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组成,能用“”“”和“=” 来表示10以内各数的大小。

3.根据10以内数的组成,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4.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5.会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各数的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的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教材第65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学生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各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和操作的欲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另外要特别注意把观察和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使学生数数、抽象数的概念、理解计算过程和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运用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的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的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适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的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引导学生掌握。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的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对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对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的“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扩线“”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拼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自己书包里的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成功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老师应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时安排

1 6、7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

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

3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 连加 连减………………………………………………………………...……1课时

5 加减混合…………………………………………………………………....…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