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收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材第98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三的第4~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已知用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求原来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主题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填一填。
2.看图列式。
○ =
3.口算。
6+3= 9+5= 2+5= 9+8=
9+7= 5+5= 9+6= 9+4=
二 探究新知
出示例6主题图。
1.看图列式。
(1)认真观察,说图意。
(2)怎样列式能解决“原来有多少个”的问题?
学生答,老师板书:7+5=(个)
2.探讨算法。
小组合作利用圆片讨论怎样计算。
老师在听汇报时板书:7+5=12(个)
3.老师说解题过程。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8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的第5题。
3.练习二十三的第8题。
四 思维训练
1.一(1)班有老师1名,男生9名,女生8名,一(1)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 = (名)
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5=9+() 9+5=9+()+()
3. 练习二十三的思考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8+6=14
2. 7+6=13
3. 6+8=14
思维训练
1. 9+8=17
2. 9+1+5=9+6 9+5=9+1+4(答案不唯一)
3. 9+5+1=15(人)
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三
4. =
6. 8+8=16
7. 16 10 11 13 12 4
板书设计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7+5=12
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已知条件就是题中给的内容,未知条件就是所
求问题。
半文半图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先通过看图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根据已知条件
和问题确定计算方法。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第98页例6,是“用数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设计说明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同步测试题2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与相交线综合检测题2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步练习1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7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科上册水平测试题2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同步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同步测试题2
七年级数学科上册水平测试题3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5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检测题1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测试题1
七年级数学垂线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同步测试3
七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综合检测题1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检测题3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同步测试2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同步测试题1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练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步练习3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同步测试1
七年级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同步测试题1
七年级数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乘方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