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收藏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新知识点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几)和序数含义(第几)。
3. 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
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5. 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 0加几,仍等于几;几减0,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教学要求
1.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和第几。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并会用语言(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看图列式计算。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如3写成ε)。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0、2、5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了。因此,学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写好0~5各数,教材中做了示范,要求学生从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数感、符号感的培养。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0~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在第17页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符号“=”“”和“”两边的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老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2.在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4+1=5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4+1=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数手指等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减法的计算也是如此。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老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4.本单元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因此,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和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5.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使得人人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1 1~5的认识………………………………………………………………………3课时
2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
《包装的学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折扣》教学设计二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合理存款》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的对比练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利息》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设计
数学与体育《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
《纳税》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