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
收藏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 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数数法
(2)9+5=14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数凑小数)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见9就-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 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学生在开展观察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3)第4题目的:结合毛毛虫图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
(学生读懂题意,再结合示意图,填出结果。)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题组训练10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5
山西省大同一中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四川省凉山州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江苏省东台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7
四川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江苏省兴化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2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达标测试题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题组训练11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复习题
山西省大同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1
山东省枣庄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1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时训练题11
七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初步测试
七年级数学概率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代数式检测卷
江苏省南通一中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检测试题1
四川省内江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七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单元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1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试题1
山西省大同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1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测试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6
四川省广元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七年级数学代数式练习题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时训练题10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