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8
收藏
今天听了一位教师的课,照例在课下和她交谈。
我先问,你觉得这节课你的教学预设实现了吗?教师说,我觉得我设计的效果没有实现。我追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俩继续探讨,最后,我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一、低年级教师纠结的“算理”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乘法口诀早就烂熟于心了,授课教师在纠结。我建议,学生的低阶知识,特别是最基础的知识,不需要太纠结算理。
例如:56÷7=(8),学生需要知道,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建立起来一种认知:除法的计算需要联系乘法口诀。
但是教师在纠结:“你为什么想到七(八)五十六?”,很显然,学生被“绕进去”而“出不来”了。
低阶的有些知识,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需要形成基础知识,不必要太纠结其中的算理。
二、教师课堂的“问题意识”
1、问题的指向性
授课教师说,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很显然,教师有意在“挖坑”。
我不太认同教师“挖坑”的意识,在教师的问题没有明确指向性的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知识去处理问题,确实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然后教师再去引导和解决。
教师的问题指向明确,学生知道怎么操作,规范操作,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减少课堂“不必要的麻烦”,在练习的环节,练习下容易出错的问题,找出“易错点”即可。
2、问题的“梯度”
课堂问题,必须有梯度,我建议按照低阶----中阶----高阶的思路来处理。
例如,复习旧知识,为知识、能力迁移做准备的问题(低阶),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能力(中阶),新知识巩固练习(中、高阶),综合运用知识(高阶)的思路来处理。
在课堂上,问题的呈现是循序渐进的,不要刻意打乱问题的梯度。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应该有意识注意问题的梯度。
三、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
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其实仍然是教师自己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实质在哪里?继续和授课教师探讨。
“校长,我觉得上课得有流程,得有学生的感知,得有不同环节的设计,得有生成点”,这才是一节完整的课。
我不反对,但是我指出,课堂是讲究“实在”的,这种“实在”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教学环节是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来选用的,我们课堂最大的目标是追求“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一切讲究“实实在在”,可用则用,不可用则坚决摒弃,课堂是学生的,不是教师的表演。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17
高一数学数列应用1教案
高中数学9.5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教案
高一数学上对数函数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1
高一数学函数图象变换课件
高一数学1.7四种命题的及其真假二学案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复习5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12
高一数学数列的递推关系 03
高三数学2.6二次函数课件(理科一轮)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8
高一数学第二章函数章节知识点与04年高考试题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练习10
高一数学--数列的有关概念
高一数学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学案
高一数学课件: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2)
高一数学对数及其运算教案
高二数学排列与组合课件
高一数学数列17(应用2)
高一数学函数的应用17教案
高一数学上学期函数的应用学案
高三数学2.2(2)函数的值域课件(理科一轮)
高一数学—指数式与对数式
2011高考数学复习课件:随机变量
高一数学贵州--数列的应用教案
高三数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及范围问题考点14课件(理科二轮)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15
高一数学2.4反函数教学方案
高一下册数学课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