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4
收藏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特点,学习画法。在教例2时,我将例2和“做一做”的题目调换了一下,达到了由易到难便于接受的目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
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十)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五)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一)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案(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五)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