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小论文 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研小论文 一年级学生...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研小论文...

教研小论文 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2018-11-12 收藏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在学生做的一次次单元测试卷中,我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中等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去认真看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做题,忽略了题目中的意思,并且认为自己都会,而且对家长说考试分数很高,结果是拿到考试卷后就不高兴了。在评卷中,只要我让学生自己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往往会对这些学生说:“你们真是太粗心了。以后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在课余时间里,我同同事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一年级开始,我十分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我慢慢的积累了一些方法。

一、 让学生动口朗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同桌读,齐读,听老师读,挑学生领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讲解读题方法,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要用手点着字,一步步慢点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听老师读,或问家长,并且注上拼音。” 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可以挑掌握知识多些的学生讲解。我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这点变化,以至于把题做错了。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一个人读,其他学生挑毛病,帮助他养成好的读题或听题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如在“小丽今年7岁,比小军大2岁,小军今年多少岁?”中,“比小军大2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二、 让学生动眼观察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一年级的数学试题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观察要有针对性。我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认识钟表”一课中,我出示了闹钟的声音,问学生:“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声音,”但回答得不够准确,我就又问,“这种声音最象谁的声音,谁说的最象,谁就上来模仿,”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模仿的可带劲了,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五颜六色的画面、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教师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劲心有趣地导入。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比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里,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各种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买卖物品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学习。课余时间里让学生帮助家长买些小物品,亲自体会如何使用人民币。

三、 让学生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或在教室里指,或用活动角比试等,看一看,谁掌握住了知识点。在学习数的分成时,学生通过摆学具直观地理解了知识点。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几根长短一样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把一个正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剩几个角?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剪剪,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如:在统计中,需要学生实际调查后才能涂统计图,这就需要学生把数量数清楚,不然会导致其他题做错。

读题能力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读题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读题声音是否洪亮,读题表情是否乐意,适时对学生的读题提出合理的评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