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第60~6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景。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乘客上车、下车竟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
2、讲述:同学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7-2+3=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动画。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高兴地带领大家往前走,穿过田野,前面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假山、亭子,引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多媒体继续演示: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来到了森林,出现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熊猫,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小组里填空。填好后,在销赃里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说: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大森林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大森林里做客。小朋友,再见!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五、教学后记:
圆的标准方程(1)
《统计与概率复习课》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1)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2)
函数的应用第一学时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3)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设计)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解放”儿童发展创造力
“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
都是张数惹得“祸” ──也谈《烙饼问题》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给学生舞台他定能绽放异彩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收获无限精彩
基于APOS理论的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说题示例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函数的应用第二学时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2)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