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收藏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认识自然数的最后一个内容,主要是结合十进制位值计数法的形成过程,了解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部分学生在平时的数学阅读中已经了解过一些古老的计数方法,为本节课历史性的计数方法发展过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学习重点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教具:课件
学具:——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计数方式都是十进制计数法(也就是满十进一),你知道古代的人如何计数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站在历史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计数方法的发展史吧(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新授
1、远古时期的计数方法
师:同学们看到老师板书了“从结绳计数说起”,其实结绳计数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方法啦!他可以算是计数方法的鼻祖啦!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
学生结合图自己读一读
教师总结:古代劳动人民借助身边的工具,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计数。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按群计数”的资料让学生明晰数量很多时的计数方法。
2、计数符号的产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两边这3个数学史料,然后引导学生去模仿着写一写,亲自体会数学思想。
小结: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像上面的10进制、20进制等,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制,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式,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是超过10的数,就在地上放1块石头或是1根树枝代表10个,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10进制。“位置制”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印度在公元7世纪才采用十进制,很可能受中国的影响,公元10世纪才传到欧洲),我们应以这一伟大的发明而感到自豪!
3、认识自然数
接受式学习,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自然数,介绍印度—阿拉伯数字的由来,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时的计数;虽然0出现的较晚,但是也是自然数;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说0是几位数。
4、关于自然数你知道哪些?说一说
学生相互说一说,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一题。
通过算盘上表示数、填数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位顺序、十进位值制思想。
课本练一练第二题。
进一步形象的感受十进位值制。
课本练一练第三题。
通过计数器, 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
课本练一练第三题。
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填数活动,进一步巩固自然数的数序。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有关计数方法史的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写一篇关于计数发展史的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计数说起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第五章]平行线概念解读
[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
初一数学笔记方法
[第三章]构造一次方程组解题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方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活中的数学故事:蜜蜂用数学忙些什么
[第一章]1.1.1有理数的难点解析
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导航的双曲线”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初中数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第八章]整式的加减经典题
初一(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复习要点
[第八章]整式加减中的“无关”问题
初一数学同步辅导材料
如何学好数学
[第八章]“整式的加减”能力自测题
[第五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常见的面积定理
[第二章]“有理数的加减法”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同步习题
[第八章]直击整式加减新题型
[第七章]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应用
[第一章]1.1.2数轴的知识与能力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