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学习体会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读《...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数学老师读...

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学习体会

2018-07-31 收藏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和三天的培训,于是我在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这本书,回想一下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书中提到,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在本节课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的目标,而教学难点不是本节课一定要解决到位的问题。首先,重点源于知识本身,通常我们将在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称为教学重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该学科的思想或特色的集中体现。其次,难点源于学生认知。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不宜理解或不宜掌握的学习内容,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我虽然走上讲台已经有12年的时间,但是有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仍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和一二年级相比,四年级数学课安排的并不多,以往我总是想尽办法尽可能的利用课堂上的时候一节课争取突破重点和难点,很多时候,教材的内容稍微复杂一些,我就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时间很紧张,有很多时候都会觉得一节课已经下课,但是应该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却没有完成。这次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了指引,指明了方向,使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加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面一定要把重心放在教学重点上,而难点的突破如果课堂上不能有效的完成,可是留在练习的时间再来解决。这样即能合理的安排好时间,使一节课有张有弛,又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以前我在课堂中,都会试图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啦,可是看了这本书我才有了新的认识,吴正宪老师在书中提到,不可否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更便于将学生的直观认知与数学的抽象认知对接起来,但物极必反,所有的知识点都一刀切的联系生活显然是不符合人的认知需求与发展的,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研究的深入,数学自身的抽象性会越来越强,数学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更体现在人的思维发展上。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中,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进行了角的度量,而吴正宪老师从长度、面积引入,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然后再呈现一个角,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学生这时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和度量长度、面积一样,要先有一个标准,也就是单位。使学生感悟到同样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量,突显了借用抽象的数量化具体的形的度量价值。

在本书中吴老师还提到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生活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当学生同时处于一个大的集体中,面对共同的教师进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大不相同。这都是正常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在面对大班级的教学中,人数太多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困惑,有的时候我们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但是因为人数太多,我却很难做到。其实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巧妙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把差异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作品进行归类,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画一画,数一数等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允许学生提出质疑。

这个假期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开学的时间,但是对于这本书我还意犹未尽,我会把这本书当时指导我教学的工具书,反复读反复品味,耐心的琢磨,我想一定会使我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有更多的收获!慢慢的从书中成长,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老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