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1
收藏
本周初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了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本来以为这节课很简单,重点讲解带箭头式子的列法即可,但是从第二天孩子们的作业反馈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从作业反馈看来,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知道答案但是不知道怎样列算式,或者列出的是加法算式。还有少数学生是只列了一步算式,可见孩子们对连减算式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当然如果能正确理解每一步算式的含义在最终写得数加单位的时候也不容易出错。所以本节课以及所有解决问题的教学都应该重视对算式意义的认识。对于有一部分学生先用加法计算出分成几袋需要多少橘子,再用总数减去三袋橘子的数量,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加法思想的根深蒂固。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孩子用这种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正确的。想一想,孩子用这种方法也是有来源的,在本册书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教学中,“58个珠子,10个串一串,能穿几串?”在怎样解答环节中,教材给出的两种策略,圈一圈和数的组成,其中说到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而在第六单元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中,孩子用加法先试算出28里面有3个9,还有1个一,所以这样思考也不能算错。那如何引导孩子们用减法来思考这类问题呢?我想应该把加减两种方法的利弊对比一下,再让学生得以优化选择。具体有哪些利弊,我目前只想到了两点,但怕是还不能对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冲击,还请其他同行给出指导建议。我也会继续思考下去。
通过这节课的作业反馈以及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平时课堂要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说清怎样解答,为什么这样解答。给学生表达的框架,平时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结合前后知识进行系统备课。备课时,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进行提升。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知识与前面知识的不同,与后面知识的联系。以上就是对这节课的反思。
(冀教版)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反馈试卷023
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13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下沙学校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3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5
六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
六年级(上)数学期终考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新思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检测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苏教版)
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
13六年级上册数学期终试卷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4
1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12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基础
小学数学十一册期末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训练试题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填空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题
下沙学校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5
12秋季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题(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试题(新人教)
六年级数学上册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六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试卷024
人教版新课标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检测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试题
12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卷(西师版)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