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收藏
今天数学课进行第二单元的测试,是关于平移和轴对称的内容。刚发过卷子没几分钟,就有学生举手提问,问题竟然不是关于题目的,而是问如果碰到不会写的字能不能写拼音。我看了看卷子,确实,这一单元的内容要写的汉字是挺多的,包括一些填空题和叙述图形的变化情况等等。想到他们已经到了五年级,汉字的储备量应该足够了,于是就告诉全班学生,今后的数学卷子上不允许再出现拼音。随后,一节课的时间在学生的凝神思考和埋首疾书中匆匆而过。
收完卷子,回到办公室,顾不上喝一口水,就开始批改卷子。前面的口算和画图题做得还不错,正当我的成就感暗自膨胀时,在接下来的最后一大题中,数学卷子上的错别字是那么不和谐的向我袭来。首先是在叙述图形的移动时,轴对称图形中的“轴”字是最大的灾区,有把“车”字旁写成“金”字旁的,有写成“袖”和“柚”的,最厉害的是写成了“神对称图形”,虽然我很想笑,但真的是笑不出来;接着是一道需要填出小猴在方格图中移动后吃到了什么水果,正确答案是“草莓”和“橘子”,但是“草莓”的“莓”字,下面明明是它的声旁“每”,可是有不少学生写成了“母”,“橘子”的“橘”字更是写的五花八门;本以为灾难到此结束,可是最后一道小题上,在叙述平移时,需要两步,“先……,再……”,那个“再”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成了“在”。改到这儿,我真的是哭笑不得。于是,在批分数时,凡是有错别字的一律不得分。
与此同时,我刚刚被燃起的成就感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在想,是不是我太较真了,一个数学老师,怎么在错别字上较起了劲。但是我真的是很担忧这样的情况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记得我儿子在小学时,写作文时错别字情况就挺严重,我当时就特别的着急,在他的语文听写上没少下功夫。另外在跟一些朋友和同事聊天时,大家其实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怎么现在孩子们的错别字情况这么严重呢?看来关于错别字的问题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毕竟作为中国人,学好汉字是必须的。
也许,作为数学老师来说,我的担忧挺多余的,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改变什么。但是,我还是在心里默默决定,以后在数学课上,如果学习的内容中出现不是特别熟悉的汉字,或者特别容易写错的汉字,还有学生爱弄混的汉字,我一定会重视起来,多教他们写几遍,也让学生引起重视,争取让数学作业和数学卷子上不再出现错别字。
总之,我亲爱的学生们,消灭错别字,人人都有责,我们共同努力,先从数学上做起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角》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负数》读后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进位乘》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数学教案
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行和相交》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数学教案
《解决同数连加》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数学教案
《组合图形的面积》和《看日历》评课
用乘法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