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和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认识=、>和

一年级数学《认识=、>和

2017-03-18 收藏

琼山一小王敏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数一数》、《比一比》、《0—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为后面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比多少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但还不会用“=、”这类符号来表示,没有符号化思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经历比较物体个数的具体过程,认识符号>”“<”和“=”及其含义,能用符号或词语描述所认识的数的大小。

2.在比较多少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策略和思想,体会和理解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探索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和“=”来表示。

教学 难点:正确运用“>”“<”表示两数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整节课以”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贯穿于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上课时我出示“森林运动会”场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每队的人数是多少?怎么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以此来引入探究新知阶段,将新知自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学“=、”,让学生通过给小动物队人数对比的方式,比一比那几队的人是多少,引出“同样多”用“=”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时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的时候用“”。为帮助学生区分“”和“”,我教学生用手势表示,并编了首儿歌帮助学生区分。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和“”符号的意义和用法。 

总之,为了较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数学能力。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