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第9~1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谈话:小猫开了一家餐馆,现在它正忙着洗盘子呢!(出示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4 +3 =
34-30= 34-4 =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3、解答“试一试”。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 =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 +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 =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口算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4、第5、6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订正第6题诗追问:“我拔的个数和山羊同样多”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兔子拔了几个萝卜?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四、作业
“想想做做”的3题。
教学后记:情景导入得好,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
八年级数学极差1
八年级数学零次幂和负整数指数幂1
八年级数学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1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八年级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2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1
八年级数学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
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
八年级数学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八年级数学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3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7
八年级数学尺规作图1
八年级数学线段、角的对称性2
八年级数学极差2
八年级数学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八年级数学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八年级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1
八年级数学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
八年级数学尺规作图3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八年级数学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八年级数学镜面对称
八年级数学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八年级数学等腰梯形的判定3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2
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