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收藏
第1课时 十几减8
导学案设计
课题 |
十几减8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习这节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作为基础,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熟练计算十几减几的要求,难度很大。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上借助买风车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理解“12-8=4”的算理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图,获取信息。
2.这些同学在买风车时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大家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1.观察情境图,说出图中的信息。
2.倾听老师的讲话,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1.填空。
8+( )=13
8+( )=15
8+( )=11
8+( )=14
8+( )=12
8+( )=16
8+( )=17
10-8=( )
10-( )=8
二、操作探究,学习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20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根据题意列式。
2.引导学生了解算式的特点。
3.引导学生探究12-8的算法。
(1)回顾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
(2)组织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及自己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算法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3)填空。
10-8=2 2+□=□
8+□=1212-8=□
4.总结算法。
十几减8与十几减9都可以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来计算。
1.说出情境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8。
2.观察算式,明确: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是2,2减8不够减。
3.小组合作,尝试计算12-8。
(1)思考: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尝试用学过的“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及自己的算法,把自己的算法用各种方式表示出来。
摆一摆:用小棒摆出自己的算法。
画一画: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的算法。
说一说:用语言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
(3)根据每种算法的思路填出空格中的数。
4.牢记这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2.填一填。
(1)15-8=( ),想:先算( )-( )=( ),再算( )+( )=( )。
(2)13-8=( ),想8+( )=13,13-( )=( )。
3.直接写得数。
10-8= 13-8=
16-8= 9-8=
11-8= 17-8=
12-8= 14-8=
18-8= 15-8=
三、巩固应用。(10分钟)
1.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2题。
2.师生共同订正。
1.理解题意,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完成练习题。
2.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4.解决问题。
奶奶养了17只鸡,公鸡有8只,母鸡有多少只?
□○□=□(只)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说说自己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表内乘法”的复习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说明
第四课时:“观察物体”的复习
第九课时9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统计》教案(一)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教案(二)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第三课时《镜面对称》教案
第十一课时:练习(二)
第六课时:8的乘法口诀
第七课时:8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认图形”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时:乘法口诀表
第八课时:8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第九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7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第二课时《对称图形》教案
“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与评析
《确定位置》教案
第五课时《“统计”》的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说明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