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1
收藏
听课与评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课后,执教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 很累,与试教的效果相差太远。
2、 由于前面花的时间过多,导致没能完成预设,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练习。
我的看法:
1、看得出来,老师的确不容易,因为几乎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无法与教师形成思想上的默契,而老师又想方设法要把他们拽回来。老师的累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老师还是很能沉住气,很有耐心地引导学生。
2、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要说难点,应该是1-几分之几的减法。前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多说就行,没有必要去概括计算法则。而对于难点,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图形来让学生逐步抽象,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发现:看减数的分母是几,1就看成几分之几。例如1-3/9 , 1-5/7,比较9/9,7/7,的分母和减数分母是一样的。
3、但是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和使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教师很有耐心,能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动态生成的资源能进行处理。教师还具有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意识,在加法的教学中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4、几个思考的问题:(1)对于各个不同年段的相同、相似的内容(例如分数的加减法、例如统计),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什么?如何把握各年段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2)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当上课的班遇到了与试教的班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应该怎么调控?(3)耐心等待学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当学生的思维偏离“正轨”的时候,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智慧来引导?------------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评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后续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通分的知识准备。新课前两位老师都带领学生进行了复习,帮助学生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以旧知带动新知的掌握。在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两位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雍老师说2个 和3个 合起来是5个 ;许老师提问,为什么可以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生答,因为分数单位相同。
听课时,也在思考,出示例题之后,老师仅仅是让学生比较得出,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不同,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如果继续问下去,那还能直接相加减吗?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也就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我想这是不是也应该是本课的重难点呢?接下来,如果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解决的方法。应该有学生会提出,我只要通过通分将这两个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能相加减了;也可能会出现画图的方法;甚至由于这两个分数的特殊性,学生将他们转化成小数来计算呢?如果这样是不是更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可能还不够成熟。而两位老师都采取了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让学生找出 和 ,这种方法我也觉得很好,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涂色的 实际上就是 ,而理论依据就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了只要把他们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在本节课当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我们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对我们教师又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两位老师一定都注意到了,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再强调点就好了。让学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化异为同,怎么化异为同,本节课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喜欢雍老师的沉稳大气,喜欢许老师的热情欢快,两位老师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带给我们更多的学习的榜样。
用字母表示数单元测试
直线与角单元测试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练习2
相交线与平行线达标检测
整式的加减法测试
相交线与平行线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测试题9
生活中的数据单元练习
相交线与平行线试卷
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数学试卷1
图形的全等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第11章整章水平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练习1
丰富的图形世界测试
七年级数学多边形测验试卷1
七年级数学图形认识初步整章水平测试2
七年级数学图形认识初步整章水平测试1
有理数达标检测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组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对数的认识的发展水平测试2
七年级数学对数的认识的发展水平测试1
概率复习检测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测试题5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同步练习
三角形复习题
七年级数学体验不确定现象能力测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