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收藏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
2016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管城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使我真正意识到了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的重要性。现把我讲的这节公开课的一些所得所想总结如下:
1、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本节课的开端,我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导入,当我询问学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数了几只羊吗?”学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其让学生成为旁观者,不如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我应该这样子询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几只羊吗?”
2、让预设成为生成的基石。吴正宪老师说过:“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进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个十”课题后,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游戏环节:让学生依次摆出从盒子中数出11根、13根等数量不同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部分学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开,试图一根一根地数。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环节的设计,没有突出计数单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计数或数数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面对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积累一些教育机智。
3、教师要善于发问,努力融爱于语言的锤炼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对我说过:“你的语言素养决定你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你千万别把教室变成你的演讲场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达天赋。”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吸引人,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课堂上容易过于频繁地提问一些看似有效,实则没有真正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譬如: “是吗?”“对吗?”“同意吗?”“你们听懂了吗?”
4、教师要学会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授课时,我总是担心孩子们回答不出来、学不会怎么办,总是替学生去回答。学生课堂讨论和思考没有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长远考虑,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是不利的。比如,这节课中,我在处理数一数的练习题时,小天使问道:“你有什么发现吗?”刚开始学生回答不上来,但教师不要过于心急,应该循循善诱,逐步让学生发现“十加几,就是十几。”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河北省石家庄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1
整式的除法课时训练
有理数的加法同步练习1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1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步练习4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课后训练
整式的加减同步训练
数轴同步训练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14
整式同步训练
有理数混合运算当堂训练
河北省武安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
整式的化简课时训练
河北省故城县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后训练
有理数的乘法同步训练
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课后训练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检测题1
有理数同步训练1
河北省保定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1
河北省沙河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2
展开与折叠检测题
河北省沙河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1
有理数的乘方当堂训练
整式当堂训练
代数式课后训练
从算式到方程课后训练
河北省保定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2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步练习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