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收藏
本单元主要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万以内的数是学生在第一学段中认识的最大的数,相对于百以内的数和千以内的数,这些大数的意义、相对大小关系、用这些大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学生更难把握。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比如,书上第20页呈现的两幅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4米和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正确读出,还要启发他们把8844、4028和高山、大洋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大数的意义、大小。
数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数更是如此,所以,教学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比如,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我利用在学校食堂用午餐的学生人数大约是一千人,以此建立千的概念,然后一千一千地数,直到一万。在此基础上,借助计数器用不同数位上的算珠表示相应的整千数,再往后,算珠表示的数、数的读法、写法、组成同时出现,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二】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课件一】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一】
4.5《三角形的中位线》参考课件(共18张PPT)
4.3中心对称【课件四】
1.1二次根式【课件一】
3.3《方差和标准差》参考课件1(共12张PPT)
4.3中心对称【课件五】
5.1矩形【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3)【课件】
2.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二】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二】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1.1二次根式【课件三】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参考课件(共23张PPT)
第三章第1节《平均数》参考课件2(共17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一】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一】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参考课件(共18张PPT)
5.1矩形(1)【课件二】
6.1《反比例函数(1)》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1.3《二次根式的运算(3)》参考课件(共21张PPT)
5.1矩形(2)【课件二】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课件一】
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件1(共18张PPT)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3)》参考课件(共18张PPT)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课件一】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