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这次张老师带来的是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意义,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教学的难点——单位“1”,并且用单位“1”帮助学生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意义,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抽象与建构。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把张老师这节课的好处一一道来,下面附上我整理的张老师的说课稿,也许能对了解整节课有所帮助。
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 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困惑1:为什么叫单位“1”?
困惑2:如何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困惑3: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困惑4:如何实现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跨越?
6、由“分数的意义”引发的几点思考。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备课要有整体意识。
(3)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4)教学结构的变革比教学形式的变革更迫切。
苏科版九年级上《圆周角(一)》课件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 2.1极差
苏科版九年级上《正多边形和圆》课件学案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4.1《等可能性》ppt课件1
苏科版九年级上.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苏科版九年级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四)课件和学案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3.2《中位数与众数》ppt课件2
苏科版九年级上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苏科版数学九上1.2《二次根式的乘除》ppt课件
苏科版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2.4《圆周角》ppt课件2
苏科版九年级上5.4确定圆的条件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ppt课件
苏科版九年级上1.3.7菱形的判定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2.8《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ppt课件
苏科版九年级上《弧长及扇形的面积》课件学案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2.7《弧长》ppt课件
苏科版九年级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二)课件学案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3.1《平均数》ppt课件1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2.4《圆周角》ppt课件3
苏科版九年级上《圆周角(二)》课件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圆(一)》课件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圆的对称性(二)》课件学案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3.2《中位数与众数》ppt课件1
苏科版九年级上2.2《方差》
苏科版九年级上《圆(二)》课件学案
苏科版数学九上1.1《二次根式》ppt课件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2.6《正多边形与圆》ppt课件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2.8《圆锥的侧面积》ppt课件
2015秋苏科版数学九上3.4《方差》ppt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