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应善于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他们的人格,将其培养成为胸襟开阔、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人。那么,教师如何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现在,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这种思想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将科学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探险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激励学生以伟大科学家为楷模,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上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处处闪耀着科学家高尚人文精神的光辉,如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魏格纳等人,无一不是好奇心与进取心兼备的科学探索的勇士。这些科学家苦苦寻求人生的理想,追求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他们的献身精神对于情感丰富但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会理解与宽容。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同时,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习惯,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相互倾听中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知道对问题的探讨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这有利于他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在讨论中,学生相互质疑,也可以更好地引发他们的自我反思,学会理解与宽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创造教学情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各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例如地理学科中的人口问题、自然灾害、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差异等难题,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应使学生在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树立在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文关怀。教师可以对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剖析,使学生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判断和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和探索美,在美的体验中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例如,地理科学就是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蕴含着全面丰富的美学要素。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各种图、景、声、色、形及演化变动的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体验,在诗词欣赏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如引用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日本民歌《北国之春》中的“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来展示自然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美、认识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 程道生)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31日第7版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论文推荐
大家都在看
《认识时间》课堂实录(1)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设计
“可能性”教学实录与评析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3)
“正归一应用题”课堂实录与评析
“认识方向”教学实录及评析
“认识人民币”教学实录与评析
数学实录:倍的认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1-9)》课堂教学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堂实录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1)
《可能性:摸球游戏》课堂实录、反思与点评
《确定位置》教学实录
“买东西”教学设计与评析
《找规律》课堂实录(2)
《克与千克》课堂实录(1)
“简单的统计”一课的设计和评析
《物体分类:低段几何图形认识》课堂实录、反思和点评
《统计》课堂实录(2)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2)
《秒的认识》教学实录
《进位加》教学实录
《统计》课堂实录(1)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
“确定位置”教学实录
《摆一摆 想一想》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找规律》课堂实录(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与评析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