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许多简便运算都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结果,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就只会模仿着例题去解题,一旦没有例题可以参照或模仿,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不清晰,容易出错。
如错题:128×8 =125×8+3=1003,很明显这是学生公式没有记住而导致的错误。又如44×25 =( 11×4)×25 =( 11×25)×(4×25) = 275×100 = 27500 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误把乘法结合律当乘法分配律运用,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对此教师应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入手,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加以练习,如上题:
44×25 44×25
=( 11×4)×25 =(40+4)×25
= 11×(4×25) = 40×25+4×25
= 11×100 =1000+100
= 1100 =1100
以此来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的不同简便程度,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
只有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公式的准确记忆,对性质的准确掌握,才能使简算结果有准确的可能性。因此,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在小学阶段我们应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与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以下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768-245-155=768-(245+155);2、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几个数的乘积,如3000÷25÷4=3000÷(25 ×4);3、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时,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应连同它们前面的运算符号一起交换,如534-85+66=534+66-85;4、在只有加减或乘除中有括号时,括号中第一个数符号不变,后面的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与括号前面的符号相同为加或乘,不同时为减或除;5、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如4000÷12.5=(4000 ×8)÷(12.5 ×8),这些在简便运算中出现比较频繁,部分学生容易出错,在练习中要切实加以掌握。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课件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3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三)课件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3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四)课件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课件(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课件(第四章直线与角)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教学4.4角参考课件(共19张PPT)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教学4.1几何图形参考课件(共21张PPT)
2.1代数式(五)复习课件ppt
2.2.3整式加减课件ppt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4.2线段、射线、直线(二)参考课件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4.2线段、射线、直线(一)参考课件
3.2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2.1.2用字母表示数(2)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2.1代数式(二)列代数式课件ppt
2.1.1用字母表示数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教学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二)课件
沪科版七年级上3.3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代入消元法课件
1.1天气预报中的数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1.2《绝对值》课件
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课件(第二章走进代数)
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课件ppt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课件(第一章有理数)(51张ppt)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2.1代数式(三)单项式,多项式课件ppt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教学5.2数据的整理课件(共20张PPT)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课件ppt
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件
2.2.2去括号(1)课件ppt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