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行相济 改教得兼——《素数与合数》的两教拾零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思行相济 改教得兼—...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思行相济 ...

思行相济 改教得兼——《素数与合数》的两教拾零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思行相济 改教得兼——《素数与合数》的两教拾零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思行相济 改教得兼——《素数与合数》的两教拾零 在教研活动中,我经常承担一些数学公开课的教学任务。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中的《素数和合数》(其他版本教材名为质数和合数))就是我执教的课题之一,两次

上课经历使我获得了一些磨砺后的感悟,兹录于下,以求正方家。

教前畅想:预设充分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上应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哪些内容、产生怎样的体验、获得哪些经验认识,形成

何种技能等,公开课更应如此!这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有效性教学的首要因素。

1.关于知识的教学

《素数和合数》属于“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是一节概念性教学课。与类似综合实践、解决问题类型的课题相比,该课的知识相对静态、抽象,是非零自然数按因数(其他版本教材名为“约数”)个数情况进行分类的结果,因而显得比较枯燥,难以引发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为此,我首先想到了运用文学创作中的“铺衍”手法,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一个“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不同长方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使静态的概念教学“能动”起来。

2.关于思想的渗透和方法的传授

意义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素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也同样重要。通过“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不同长方形”的操作实践,让学生从对拼成长方形个数的“形”的分类过渡到按一个数因数个数分类的“数”的分类上来,感悟图形操作与数学两者间蕴涵的“联系”,既实现素数与合数判断方法的教学,又渗透“在实践中感悟数学问题”和“借助数形结合的直观操作探索抽象数学问题”的思想。

初次实践:感觉欠佳

一、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开门见山,引入新知教学

师:前几天,咱们借助研究小正方形的方式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其实在《倍数和因数》这单元里,很多问题都可以借助操作小正方形来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探讨一下其他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

任务:请你分别用2—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不同的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各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拼一人记录,并将操作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2.明确要求,学生合作学习

师:“包括正方形”是什么意思?

生:拼出的图形如果是正方形,也算是一种长方形。

学生同桌合作,分别用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探索拼长方形的种数。

3.汇报交流,揭示概念意义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用了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操作的结果填在表格内。

小正方形的个数

拼出长方形的种数

2

1

2

1

3

1

3

1

4

2

4

1

2

2

5

1

5

1

6

2

6

1

3

2

7

1

7

1

8

2

8

1

4

2

9

2

9

1

3

3

10

2

10

1

5

2

11

1

11

1

12

3

12

1

6

2

4

3

师:看一看,在这几种情况里,哪些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

生:用2、3、5、7、11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

师:以用3个小正方形这种情况为例,谁来说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长乘宽等于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生:3乘1等于3。

(板书:3×1=3)

生:长和宽都是3的因数。

生:小正方形的个数除以长就等于宽,小正方形的个数除以宽就等于长。

(板书:3÷1=3 3÷3=1)

师: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得到了新的发现。回顾刚才的操作过程,再结合这些算式,谁来说说3个相同的小正方形为什么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

生:因为3个小正方形要么排成一排,要么排成一列。

生(补充):排成两排就不是长方形了。 .

生:因为3只能被3或1整除。

生:因为3的因数只有1和3。

师:再看看2个、5个、7个和11个小正方形为什么都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呢?

生:…….

师:观察一下,2、3、5、7、11这5个数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只有两个因数。

生:就是1和它本身。

投影出示:像2、3、5、7、11这样只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板书:素数)

师:再看4、6、8、9、10、12,它们是素数吗?为什么?

生:它们不是素数,因为它们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

师:请举例说明。

生:比如4,它除了因数1和它本身4以外,还有2。

师:用式子怎样表示?

生:4除以1等于4,4除以2等于2。

(板书:4÷1=4 4÷2=2)

师:所以,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两种不同的长方形。6个、8个、9个等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的道理是——

生:一样的!

投影出示:像4、6、8、9、10、12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板书:合数)

[说明: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学习数学概念,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操作、概括等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建构。]

4.优化方法,进行数学判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吗?

生:能!

师:怎样判断?

生:可以用小正方形来拼一拼。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不太好!如果数字比较大就不太好操作了。

师:的确!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有时会遇到操作困难,具有局限性,即使可以操作,也比较费时。

生:不如用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来进行判断。

师:具体说一说!

生:用这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除以非零的自然数。

……

师:用咱们熟悉的方法,大家觉得怎样?

生(几乎是同声):简单,省时,可以……

师:下面来做课本第78页的试一试。

……

[说明:对判断方法的优化,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他们对判断方法的认知程度,也便于其方便快捷地解决相关问题。]

二、练习巩固,深化认知

1.师:刚才,咱们是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再进行判断,这样判断也是有点费时的,有没有更快的判断方法呢?想想看!

生:只要看一个数有没有第三个因数就可以了。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

投影出示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让学生先判断再说出想法。

2.师:1是素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发表各自的观点。

投影出示:1的因数只有1,所以它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觉得非零的自然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几类?

生:三类,分成1,素数和合数。

生:也可以分成两类,1和合数。

师:为什么?

生: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可以把素数看成特殊的合数,合数已经包含了素数,所以分成1和合数两类。

师:首先我要感谢一下xx,因为他的想法给我们带来了第二种“声音”,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这两种分类的方法中,哪种更合理呢,还是两种都可以?

学生各抒己见,争执不休。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四边形的分类,按照边是否平行,咱们把四边形分成了几类?

生:三类,一般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也就是梯形,还有两组对边都平行的四边形,也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以前的知识!将这种分类的方法与这个问题比较比较,现在你觉得应怎样分类比较合理?

生:应该分成三类,只有1个因数的1,只有两个因数的素数和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合数。

(板书:非零的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1,素数,合数)

[说明:捕捉和科学处理教学中的教学“意外”,既能体现教者的教学理念,又能展现教者的教学机智,使课堂衍生精彩。]

3.师:课上到这儿,我们已经认识了素数和合数以及判断的方法。想不想知道古希腊数学家是怎样探索素数的吗?

生:想。

师:这种方法就在课本第79页,看第2题,请大家按照题目中探索素数的方法找出50以内的素数。

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汇报交流。

40分钟,稍纵即逝。应该说,整节课从总体上看,层次相对清晰、结构比较严谨、行课自然流畅,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品味成功带来的欣喜时,我也隐隐感到了课中所存在的教学缺憾!出于教学习惯和重视,我对该课每一环节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一)有关“动”的叩问与思考

与教材编写的教法相比,将原本“找一个数因数”的枯燥教法赋予了直观的外衣(即借助小正方形的操作对一个数的约数进行了探讨),表面看,学生的眼、口以及脑不仅动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也较高。可稍加审视细思,在“用相同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中,学生仍然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地行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生发的想法或观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呈现,其主体地位也貌有神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更难以言及!显然,这种浅层的“外动”(操作方面)与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内动”(思维方面)是大相径庭的,数学活动的“思考昧”不浓。

(二)有关数学“文化魅力”的深究和追寻

让学生阅读数学史料,感受数学所带来的震颤与感染,以此体验数学的文化魅力,提升课堂教学内涵,这是我课前预设的目标。洞察课中学生的表现及言语,虽然大多数学生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深邃与精深,产生了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仍给我以“美中不足”和“物”未尽其用之感,因为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心灵震颤,没有产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欲望,这段史料背后许多且应该让学生体验的“精神营养”没能充分发掘出来。

鉴于这些问题,我对业已践行了的设计进行了再度删增,消弭了缺憾,使新意得以提升。

再度删增:新意提升

一、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开门见山,引入新知教学。(同上)

2.明确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同上)

3.汇报交流,揭示概念意义。

(1)学生汇报操作结果,教师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观察这些拼出的长方形个数的情况,你有哪些想法或疑问?

学生思考。

师:如果用13、14、15……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会怎样呢?

投影出示:将表格增加一栏(如下)。

……

生:…….

(适当板书学生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黑板和屏幕上的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

①是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就越多?

②小正方形在什么情况下,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

③小正方形在什么情况下,能拼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再集体汇报交流。

4.优化方法,进行数学判断。

二、巩固练习,深化认知(同上)

回顾学生对该课意犹未尽的情形和众多听课教师的肯定和褒扬,我又生发了新的思考。

(一)如何让概念教学更有效?

数学概念是静态的,多以抽象语句的形式出现,往往给人以枯燥的感觉,以致不少教师认为概念教学难登公开教研活动的大雅之堂。其实,在小学数学中,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有其生动、具体的实际背景的,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是在它们最终形成时才具有的,而它们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常常是以大量的、具体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我们有必要用“铺衍”的方法,弥实数学概念的背景,丰富其内容,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体验,使结果静止、呆板的数学概念动起来,活起来,多彩起来,进而让学生在丰富的直观背景中感悟出抽象概念的意义,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与魅力,实现“外动”与“内动”的同向建构,使概念教学更有引力,更有效!

(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

彰显数学课堂的内涵、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有诸多途径和方法,如提高执教者的业务素质、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施智慧性的教学评价等,但最基本的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精致度”。结合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努力:

1.加强课堂教学的“思考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发展思维的学科,所以,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加强数学活动的“思考味”,是彰显数学课堂内涵、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途径之一。与”初次实践”相比,“再度删增”中的实践操作增加了学生思维“动”的环节,加大了思维量,使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教学环节“一波三折”,既砥砺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潜能无限的心智,也为素数和合数概念的引出搭起了“脚手架”,使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过程流畅。

2.显现课堂教学的“文化味”。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还应有品德情感和精神意志的陶)台。在“再度删增”中,对数学史料的开发与运用较之“初次实践”显得更加深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让学生产生的触动也更加强烈,让学生得到的收获也更多……

当然,尽管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我们只有从主观意识上给予高度重视和足够关注,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