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

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数学不仅闪烁着理性智慧的光芒,更有其人文、柔美的一面,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条分支。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有一种传播文化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激起对数学内部的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一、 欣赏数学名题

数学名题具有趣味性、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欣赏一些名题,可激发学习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探究的热情。一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特别喜欢解答数学趣题、难题,并以解难题为乐,教师就应保持学生的这股热情。如教学完分数应用题后我让学生解答著名的“遗嘱问题”: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他在临终要求儿子们按遗嘱分马,遗嘱是这样的: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不许流血,不许杀马。刚读完题目,就有学生说太简单了,迫不急待地动笔,可不一会儿他们就说题目数字错了。我不置可否,装作不理会的样子。正当学生冥思苦想之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借”字。有少数学生若有所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一匹马给三人。老人原有17匹马,加上借给的一匹,一共18匹。于是三兄弟按照18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得到了九匹、六匹和两匹。9+6+2=17(匹)。还剩下一匹,还给借马人。我及时肯定后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把1/2∶1/3∶1/9化简可得9∶6∶2,恰好有9+6+2=17。可见,分给长子9匹、次子6匹、幼子2匹,既恰好把17匹马全都分完,又符合1/2∶1/3∶1/9的比例,又没有让马流血,所以完全合乎老人遗嘱的要求。学生在感受“借”这一方法的巧妙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思维的乐趣。

二、 阅读数学故事

有些数学故事将数学问题跟故事情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有些故事又讲述数学家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有些数学故事中将高深、抽象的数学问题、思想和方法通俗化,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这些故事会在小学生头脑中播下一颗探究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就会发芽,慢慢的会长成参天大树。有谁会想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陈景润在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老师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有数学潜质的学生大都偏爱数学,他们会利用空余时间阅读数学报刊、书籍。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应把数学课外阅读辅导工作纳入课程改革的范畴,视为践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领域。通过数学阅读,让学生接触名家,能够与大师对话,能够分享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数学阅读、数学小论文写作、数学演讲、数学小课题等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数学价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感受数学之美

法国数学家阿达玛说:“数学家的美感犹如一个筛子,没有它的人永远成不了数学家。”可见,数学美感和审美能力是进行一切数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构造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会给人美的熏陶。把数学的简单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再现数学美的同时,产生创造数学美的冲动和欲望。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统一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体现特殊统一于一般;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它们的面积都可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梯形的两种极端情况,即梯形的上底延伸到与下底相等或上底缩短为一个点时的极端情况,体现静止统一于运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统一,加强了这些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再如,让学生欣赏数值运算结果的对称美: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学生在惊叹之余,一定会被数学的伟大、奥妙所折服。有人说,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这才是感受数学美的最终目的。

四、了解数学历史

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了解数学科学在人类现代文明史上产生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学计算器的使用时,一位教师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引起计算工具的创新,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在什么时期,数学都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再如把数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适当回归到厚重的历史背景中,回归为原始的数学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展示我国古代对圆的认识: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的“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介绍了我国古代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小学数学教学应摒弃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不能漠视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将数学文化的渗透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应加强自身数学素养,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将之溶入到课堂中去,以数学学科本身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通过探索领悟数学的奥秘,通过实践品尝数学的乐趣,通过运用感受数学的力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宽广,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厚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