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圆的面积”教学铺垫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一项连续性...

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圆的面积”教学铺垫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圆的面积”教学铺垫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圆的面积”教学铺垫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它强调的是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返回到其生成的原始状态,帮助学生实现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适合学生探究的良好素材。其中圆的面积是通过剪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我从教学杂志中看到了这一课的不同案例,也听过许多同行执教此课,并亲自进行过多次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抛出下面的问题: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分别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平面图形推导面积公式呢?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想像无限地分下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当我进行这些环节的教学时,真实的教学情况总是让我汗颜并困惑。教师表面上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际上学生是完全按教师的思维来操作的,丝毫没有体现独立性与主动性。我的教学经历表明:如果不自学,多数学生不知道圆可以转化成哪一种学过的图形,更想不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方法;如果自学,受书本与学具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常常被限制在将圆机械地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学具甚至设计巧妙,将等分成的小扇形分成两份,每份在曲线处固定好,学生只要将其拉开拼插,即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可谓省时省力。探究活动也成了一次机械劳动。

当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到探究上,就会造成教学时间这一重要资源的浪费。那么,究竟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怎样让学生想到圆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怎样解决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与课堂时间有限的两难问题?再次教学这一内容,我突发奇想,安排了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动员家长参与,进行“圆的面积”教学铺垫。

第一天。教学“圆的认识”,我给学生留了家庭作业:画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圆,你能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呢?把每一份剪下来。第二天在学习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

第二天。让学生交流家庭作业情况。学生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的比较多。平均分成4份的学生有的采用对折的方法,也有的采用在圆内画两条垂直的直径的方法。平均分成8份的学生基本采用对折的方法。

有两个学生没有沿着半径去等分圆,所以失败,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在同学的启发下,他们明确了等分圆时半径的重要性,修正了自己的做法。

有一个学生将圆平均分成了36份。他说:“平均分成4份、8份每个人都会,老师不会布置这么简单的题目。于是,我想啊想,后来受量角器上刻度线的启发,先将半个圆分别平均分成18份,最后就把整个圆分成了36等份。”

有一个学生将圆平均分成了9份。他说:“我在做这个作业时,教初中数学的老爸激励我,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太简单,如果能平均分成5份、6份、9份那才了不起。老爸可是给我出了难题,我想破了头也没做出来,后来还是老爸帮我解了围。只要用360°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就得到每个角(圆心角)的度数,然后在圆内画一条半径,按照刚才的角度画出其他的半径就行了。”

……

家长的参与使本次家庭作业增色不少,学生的交流、思维的碰状使作业的效能最大化。于是我趁热打铁,布置第二次作业:听了同学们等分圆的方法,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启发,你愿意改进吗?画一个直径为14厘米的圆,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把每一份剪下来,并把它们拼成其他图形。

第三天。我浏览了学生的作业,诚如所料,部分学生的作品粗制滥造,难登大雅之堂。当然也有耐心的学生,将这些小扇形拼成规则图形:有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也有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将它们拼成想像画:如姜太公钓鱼、飞毛腿导弹等。这次,我没有组织交流,而是让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作业有价值就张贴在“数学之家”,让大家欣赏。

我决定将这项探究性作业就此结束,“圆的面积”的教学铺垫也暂告一个段落,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项作业引起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愿望和竞争意识,贴在“数学之家”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致,小扇形的边由毛糙变得光滑,图形拼接处的缝隙也越来越细小……

正式步入“圆的面积”的教学。可想而知,当我提出那个常规问题之后,学生的探究显得水到渠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这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其实是对“圆的面积”教学的铺垫。通过这次实践,我对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了新的看法。

一、 探究——延伸到课外作业中

作为整个人类的认知都是原创性的,都是通过反复实践得到的。作为人类个体的认知则主要是间接的,所以对小学生而言,没有必要亦无可能都通过动手实践等“再创造”活动去建构新知,因为“再创造”学习的弊端是耗时过多,所学知识也难以组成系统。对这一观点,我不反对,但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我们不能仅因为教学时间的问题而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学具,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样的探究其实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接受。教师完全可以把探究活动看作一项连续性的作业,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无需将新知的教学都限定在40分钟之内,无需把所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都挤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探究活动是无时不在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努力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在系列作业中去体验、感悟人类对数学文明的探索和发现历程。

二、 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为什么在课堂上教师提出“圆可以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怎样转化”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与茫然?除了时间不够外,还在于学生缺乏“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经验。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本身是人类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验,现在要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这一方法,无疑是有困难的,所以很多教师采用了课前预习或即时提醒的方法。但如果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作透彻分析,找到探究的“合理潜在距离”。如果学生的已有经验储备不足,那么教师就要运用智慧,帮助学生调整已有经验与探索活动的“潜在距离”。比如,我设置的连续性探究作业,就是有意铺设了通向寻找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之路。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剪找到了一些等分圆的方法,明确了半径在等分圆中的作用,通过拼感受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奇妙过程。在作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虽没有道破“玄机”,但随着学生已有经验储备的逐渐丰富,到真正进入新课时,已有经验就如熊熊火把照亮了探究之路。

三、 探究——总有意外收获

安排这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本来的目的仅是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然而学生的作业反馈给了我许多惊喜。这些惊喜赋予探究活动更丰富的内涵。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那个将圆等分成36份的学生告诉大家一个“惊人发现”:把圆平均分成36份,每份的曲线几乎变直了,要求圆的周长,只要量出一份曲线的长度,再乘36就行了。他的回答博得了同学们的喝彩。

再比如,那个受父亲的启发将圆等分成9份的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学会了圆心角、画扇形等数学知识。

……

让我们努力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让学生自主地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